如果干得一般,为什么还觉得自己享有议事的话语权呢?
只是图个稳定编制,这个根本不碍事。
我们都知道中山推出一个过于变态的留用率,就是说要极端优秀才行。
因此干得一般就留不下,但是你还是可以去其他地方啊。
假如有个地方,他设立了一个“干得优秀”的标准,使得留用率是5选1。
这标准也不算变态的,仍然还要有4个人去其他地方找工作啊。
而且只要降低标准,他们肯定找得到,无非是自己现有能力配不上欲望罢了。
(或者,有人就是打算借博后的机会来提升,压根不需要一定能留下)
说到底,除开中山这种极端案例,100选1。
大部分的非升即走,无非是做得一般又硬是想留在好地方而已。
何必呢?
看看自己的已有成果,本来就去不了好地方的教职。
做了博后,还多一些培养和提升。如果提升得好,就留下;
提升得不够好,就回到原来的位置。也比呆在原来的学校,
能得到更多提高吧?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你说安安心心当6年的特聘研究员来看你还是没有理解现在浮躁的根源。其实和美国相比(其实美国也不咋地)中国的非升即走是完全扭曲的。扭曲的制度必然产生扭曲的结果。美国的tenured淘汰率比较低,最多也就是二选一吧。所以想着搞些好东西就行。她可以刚经历过中山大学的几百选一的。所以你要么就明确告诉人这是个博后位置,以后是要大概率走人的,如果给非升即走位置就是你只要干的一般就能留下,不需要顶刊。
:
--
FROM 61.17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