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颜宁怎么说也是四十多岁的美国两院院士
怎么被大家贬到一文不值去了?
感觉各位有点太过分了。
PS:
喷颜宁、带节奏都是利益相关的吧?
首先,颜宁那个位置,深圳的超大笔经费就归她支配了。断了很多人的念想啊。
其次,生物方向最近两届之内的院士名额,肯定要给她一个吧?
否则每年评上的院士都要被拿着放大镜来和颜宁比了,被她比得灰头土脸?院士们也还是要有一点脸面的吧?
国内一个院士,牵扯太多了。
而且颜宁这种刺头,40多岁,后面还有30多年的话语权,国内生物圈估计会很头疼。。。
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就昧着良心说话吧?
在国内外顶级研究机构呆了20多年,现在40多岁回来创办研究院,利国利民,对于生物学科长远看也是利越越大于弊,一帮白痴们只为眼前的几口狗粮,攻击人家,真不要脸。
--
修改:geom FROM 112.49.132.*
FROM 112.49.134.*
回来能创办一个好的研究院,也很好了。
哪怕是跟普林斯顿或者清华像,那也是深圳赚大了。
想想当初的北生所。
人家再水,当初也是普林斯顿大学求着去的,国内的有几个人能做到?
【 在 wowohinwoh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迷信权威,就看在做什么
: 现在本来就是科研的“末法时代”,什么士大多也那玩意
: --来自微微水木3.5.12
--
FROM 112.49.134.*
美国的院士,是每年有多少篇论文可以推荐PNAS发表的。
再说了,美国的两院院士再怎么随意,也没见国内挖过几个40多岁的两院院士回国工作过。
国内杰青长江,有几个能拿到普林斯顿的教职的?牛不是这么吹的。
杰青长江有10%的人水平能达到美国院士的平均水准,国内科技就要再上几个台阶。
美国院士里面拿过诺贝尔奖级别的奖项的人都不止10%了,国内有几个拿到?
【 在 mornings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人说美帝院士评选过程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大家都不争不抢,很随意,90%以上入选的人的真实学术水平还不如国内的长江杰青,不知真假
:
--
FROM 112.49.134.*
跟美国院士比,杰青什么都不是。
【 在 mornings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假如给你提供一个机会:入选杰青,还是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 你会毫不犹豫选前者吧
: 这就对了,拿到杰青你可以与县长称兄道弟了,而美国院士啥都不是,虽然挂了个院士头衔
: ...................
--
FROM 112.49.133.*
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8] 。
百度百科的。她的工作我也不懂,相隔太远,那也只能拿全世界公认的评价来看了。
至少在她的研究技术上,她是世界上有数的几个之一了。
【 在 wowohinwoh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培养科学思维任重而道远啊,上多少年学也是这德性,还是只会看头衔,和见钱眼开的势利眼没啥区别,说明国内大学的存在价值太有限,确实需要一个打破一切的改造期。难怪改开半个世纪科技原创越来越衰
: --来自微微水木3.5.12
--
FROM 112.49.133.*
看来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两个科学院都瞎了眼了,居然相中这个人。。。
你这是自我催眠。到自己都信了吧?
还有颜是早就是杰青了,科学院院士也早就第二轮了,国内那些人也是瞎了眼了?
黑人也要讲点道理吧?
【 在 mornings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来你对能教授的工作确实不懂
: 她除了会制备膜蛋白用昂贵电镜拍照用前人发展的3D重构算法解析分子结构、这些中学生培训3个月都能干的活之外,还会做什么呢,20多年了干过任何有真正创新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吗
:
--
FROM 117.136.75.*
那是翻译的问题吧。
反正不管是叫什么名字,他们的成员总共2000多人,其中200个左右诺贝尔奖得主,
绝大部分教授们是评不上的。
“当地时间 4 月 26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了 2021 年新当选的院士(120 人)和外籍院士(30 人)名单,以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中持续、杰出的成就。其中,新晋本地院士中有 59 人为女性,是女性入选人数最多的一届。此次增选之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总人数达到2461名,外籍院士总人数达511名。”
【 在 rainl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美国的院士吗?怎么有人说只是会员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8 Plus」
--
修改:geom FROM 112.49.132.*
FROM 112.49.132.*
国内的高校很清楚自己跟国外的差距啊。。。。。。
【 在 trace22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学术上,需要一些体制外的力量,国内顶级的大学和院所,需要外部刺激,不然还总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样子。
--
FROM 112.49.132.*
那也不能人家科学家还没开始干活就开始各种质疑。
而且,是质疑一个几乎可以说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当所有的人都是傻子吗?
Science, Nature, cell,那些杂志是发了太多顶级的论文工作才被认为是顶级杂志的。
颜如果工作不是顶级的,怎么可能在上面发那么多文章?人家杂志为了她砸自己招牌?
最后,还是那句话,45岁左右,年富力强的美国两院院士,过去四十多年,有几个全职回中国的?
施一公?饶毅?姚期智?丘成桐?杨振宁?那个不是老了才回来的?
好不容易回来一个,这样的舆论,简直是搞笑至极。
【 在 wanllow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学要能经得起质疑
--
FROM 112.49.132.*
业内人士的评价?
30多岁的杰青,
430多岁就进入院士评选第二轮,
被普林斯顿大学从中国挖墙脚撬走,
40多岁的美国两院院士,
这就是业内人士的评价啊。
【 在 BTBU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这个有毛用,那儿都有行和不行的,业内人士做个评价不就可以了?
--
FROM 112.4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