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谈一谈前段时间学术会议感触
传统工科,偏工程方向。
前段时间参加了我们这个领域的国内顶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受邀报告者,四十以上的,还是踏踏实实汇报自己近几年的工程工作,解决了哪些技术难点,面向某个应用场景,很接地气也很确实很实用。
形成鲜明对比的,受邀的年轻学者一水的介绍自己近几年发表的顶刊工作,图片制作精美,石墨烯,纳米材料,钙钛矿不绝于耳。如果你不了解这次会议,还以为是参加了一个纳米材料的学术会议。当然,这些发表的期刊大多是材料期刊,确实影响因子都很高,简直亮瞎了我的眼。
但听完会,我有点焦虑。不是说我们方向和纳米材料搞跨学科研究不好,但在我看来,这些成果既不是原始创新,也没有实用价值,直白的说就是为了发论文而做出来的工作。这些研究者很明显还是因为学校考核和帽子诱惑驱动做的研究。
再往深了说,学校为什么这么考核年轻老师,还是JYB的考核指挥棒所致,不论是学校排名,还是学科评估,看的就是这些量化指标,只是长期以往,国内可能没有真正的工科了。
发自「今日水木 on TAH-AN00m」
--
FROM 210.39.1.*
不知道楼上的是否都是圈内人。
这个圈子里有一个鄙视链,研究科学的瞧不起研究技术的,做理论的瞧不起做工程的。
楼上某位理解技术问题只是做做实验,计算数据后的体力活,说明可能确实不太了解什么叫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科。
无意冒犯,对事不对人
【 在 leidou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传统工科,偏工程方向。
: 前段时间参加了我们这个领域的国内顶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受邀报告者,四十以上的,还是踏踏实实汇报自己近几年的工程工作,解决了哪些技术难点,面向某个应用场景,很接地气也很确实很实用。
: 形成鲜明对比的,受邀的年轻学者一水的介绍自己近几年发表的顶刊工作,图片制作精美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TAH-AN00m」
--
FROM 210.39.1.*
现在的考核棒引导下,工科评价理科化,且外行领导评价时喜欢把不同学科方向混在一起评。导致科研人员的工作目标是把论文发出来,而不是把问题解决了。
另外一个恶果是,哪个领域影响因子高,热门,出成果快,就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往哪个领域引。举个例子,光学工程的,核科学,土木工程的等等都在搞光学纳米材料,核材料,工程材料。搞通信计算机的都在搞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这是不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圈内现状?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中国的高校工科定位挺尴尬的。高校工科应该集中研究工程学的基础领域。然而国内的定位要么是和工业界争实用技术,要么就是和化学,物理这些争发文章。就是没有人搞真正的工程学基础研究。而所有的人也在使用技术和发文章之间摇摆,更找不到出路。其实高校工程就是要发文章,但是不是发纳米材料的文章。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TAH-AN00m」
--
FROM 210.39.1.*
是这个路子,但大多数人30-40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阶段,为了应付考核职称和非升即走,不断的为了水论文而水论文,浪费的10年是否可惜?
【 在 thinkroad 的大作中提到: 】
: 年轻人为了评职称,水论文,拿纵向。40左右职称评的差不多了,拿横向赚钱。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TAH-AN00m」
--
FROM 210.39.1.*
可能你太高看企业的研发能力了…
【 在 beta756 的大作中提到: 】
: 工程问题一定要企业去搞,企业一般不发文章只是申请专利,或者让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去搞,不过我国大学以前搞的工程硕士项目就是一个赚钱项目,和其他一样,烂尾了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TAH-AN00m」
--
FROM 120.229.78.*
高校的评价体系,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新老体系割裂开来,风气带坏的锅老椒还真背不动
【 在 bigdog1 的大作中提到: 】
: 风气是从从四十几岁这批人开始的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Android」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TAH-AN00m」
--
FROM 120.2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