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工科理科化的趋势
其实国内的大量国企央企也能支撑起一定的岗位,就看教育部是否松口了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 国外的很多教授职位都是企业设立的,学校的董事会大部分也是企业界的。其实中国以前的专业部主管相关高校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现在绝大部分归教育部门管理,阻断了这种联系。边界教育部门和专业部关注点不同。
:
: 【 在 beta756 的大作中提到: 】
: : 美帝大学教授和企业研发人员互动比较多,我国企业研发人员进入高校、高校教授进入企业都比较少
#发自zSMTH@Mi 10 Pro
--
FROM 60.219.155.*
其实工信部在高校这块一直没啥自主权,7所部署高校被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指挥棒指挥的团团转,最典型的工科院校也被逼理科化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即使设立了岗位可能也不如国外的效果好,毕竟中国有严格的考核机制,高校要被教育部门考核,只能跟着教育部门的指挥棒走,教育部门本身就偏向文理学科的思维。其实以前那种工科学校归各个工业部,部分综合性大学归教育部的体制尤其优势。至少工业部对大学的要求肯定是针对具体的问题,发文章他们不会重视,而且可能很容易和职业技术学校形成比较完善的从技术到研发的教育体系。国内的工信部大学明显比其他学校更重具体的技术,然而数量太少。
: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2.148.*
FROM 111.42.148.*
工程问题想做好还是需要依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工程问题中的共性基础问题还是应该让高校去做,比如罗罗公司就注重依托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顶级大学建立协同创新中心(UTC)。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工程问题还是要市场化,一个卡脖子问题解决了,市场效应至少几十亿几百亿,只要保证研发人员能拿到有一小部分,就没人在乎啥考核标准了。所以卡脖子就不是大学干的事。大学里面不会允许不在乎考核的人在。
:
--
FROM 111.42.148.*
无论哪种模式都只是企业做出的一种选择而已,有的自己搞研发,有的和高校深度合作。
英国罗罗公司牛不牛?他们选择与世界顶级大学建立协同创新中心(UTC),这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协调创新体系。
【 在 hawk81 的大作中提到: 】
:
: 企业牛的话自己搞研发
--
FROM 111.42.148.*
搞帽子也是为了国家那点经费。不努力从企业争取经费的高校发展长久不了。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外能搞成也有原因的。国外的大学即使公立也需要到企业找钱,这也是校长们的主要责任之一。所以大学和公司建立中心的目的是补充经费,企业给钱是要大学给实用成果。而国内这个不太通畅。虽然也缺钱,但是考核学校的时候却不算数。所以国内和企业的联合中心往往也成为发文章,搞帽子的分支机构。很多人偏企业千人在大学搞的创新中心,打的旗号都是和企业联合,其实学校看重还是千人的帽子。
: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2.148.*
FROM 11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