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一个优秀的青椒,单干的话,一年能写几篇SCI
本青就这样啊。
有机+材料背景,没有热门方向,总共十几个学生,差不多7-15篇吧,通常在9-12之间。
【 在 nanjind 的大作中提到: 】
: 加上十个以内的学生,没有青椒帮忙,一年能搞几篇SCI
: --
: FROM 27.115.7.*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82.145.182.*
真心很普通……
我感觉如果研究计划做得比较好,论文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产物。所以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根据研究目的做规划、根据研究进展调整规划的能力。
一般来讲,研一的同学会给一个前期走通的路线,做一些微调或应用,然后让他读文献后按研究目的写研究计划(其实就是论文框架),包括:
1,题目 - 论文的纲领
2,关键问题、我们的研究思路、研究思路的创新性(前言);
3,详细的制样方案、详细的表征方案(实验);
4,根据目的拟定研究内容,写清楚这些内容如何支撑自己的研究思路、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研究内容落实每一部分的方案和预期数据(结果与讨论)。
这部分定下来后,就开始实操。刚开始我一般跟得比较紧,有技术和原理不懂的都通过及时讨论和传帮带帮他们解决,尽可能提升学生的信心。然后有研究结果了就填到研究计划的预期数据里,这时候通常还要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结果和文献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找特色也找差距。
然后根据结果微调计划。
等计划执行完了,一篇论文的骨和肉就出来了。
一般给学生1-2周写初稿,我花半天时间和他一起排除硬伤、讨论写作技巧,然后再给他1-2周时间修改;然后我基本完全重写。把重写后的稿子给学生,让他对照学习,然后投稿……
这样走一遍后,学生基本就明白科研和论文是啥了。第二篇我会逐渐放手,看学生自己的能力,能力强还愿意读博的就多带带,再刷一篇基本就出师了,后续的文章基本只要帮他们改框架、重写前言、摘要和结论就差不多了。
如果能力一般或者不打算读博,就把方向调整到偏工业一点。
博士这边一般是两个相关方向并行,一个相对稳健点(为项目收官充实数据),一个相对挑战点(攒数据申请新项目……)。如果是自己组内上来的博士,这时候论文基本不太用我操心,我一般只要重写或大修前言、摘要和结论就好了。
如果是其它学校上来的,差不多和研一类似,要再搞一次。
这样下来,每年我自己需要完整写的论文也就3-4篇吧。
【 在 nanjind 的大作中提到: 】
: 牛逼啊,学生写还是你写?
: 【 在 FiftyCent 的大作中提到: 】
: : 本青就这样啊。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修改:FiftyCent FROM 110.191.86.*
FROM 110.191.86.*
不这么搞的话,研一结束时候的开题报告就太空了。
【 在 rCRH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折算比较好的,我们这研一12门以上的课,根本没时间高科研。学生连读文献都要靠软件,自己读奇慢,也没啥兴趣,根本写不出来文章。
: 【 在 FiftyCent 的大作中提到: 】
: : 真心很普通……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10.191.86.*
哎,这种事我也遇到过,还不止一个两个。没法,只要肯做,都是可以培养的。
没法培养成大脑,就培养成手,哈哈。
【 在 rCRH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近招的研一学生,我们专业最关键的2门实验课,居然没上过,本来以为培训培训可以单独科研,重复我以前的实验,把要得到的东西丢水里了,呵呵,我没说啥,立马让他做相关本科实验。我们这里好多研究生实在一般,只能做工人按照目前这种态势。
: 【 在 FiftyCent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不这么搞的话,研一结束时候的开题报告就太空了。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10.191.86.*
我这边横向还蛮多,学生如果对论文没兴趣就做横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还比较抢手,所以他们也没啥落差。
【 在 rCRH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我也就按照操作工培养的,也就是你说的培养成手,自己不动脑,也怨不得我,我明明给他讲过简单背后机理,第二次问还是不知道,我实在无能为力。
: 【 在 FiftyCent 的大作中提到: 】
: : 哎,这种事我也遇到过,还不止一个两个。没法,只要肯做,都是可以培养的。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10.191.86.*
1-1.5吧。
【 在 NIH 的大作中提到: 】
: 每个人每年几篇?
: 【 在 FiftyCent 的大作中提到: 】
: : 本青就这样啊。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82.138.84.*
硕士毕业至少1篇,博士毕业至少2-3篇(还有分区要求),硕士想申请博士,至少得有2-3篇。
不发论文、不发好论文,对学生而言就是这个课题组产出不行,然后就没有优秀学生找你。
十几个学生,有硕有博,不刷10篇文章无法生存啊。
【 在 pkucannot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年10篇论文,这真的不是在制造垃圾吗?
: 【 在 FiftyCent 的大作中提到: 】
: : 本青就这样啊。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修改:FiftyCent FROM 182.138.84.*
FROM 182.138.84.*
照搬我导的法子罢了……不过我导确实很会教学生。
【 在 WERO 的大作中提到: 】
: 牛!这得有十多年的带学生经验了吧?
: 【 在 FiftyCent 的大作中提到: 】
: : 真心很普通……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82.138.84.*
本青反正想法很朴素。
1,当老师就首先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只要数据真实、可靠,我就不觉得发文章是败坏科研风气。
2,当个科研民工呢,就帮甲方大爷把问题解决了,随便自己也做点产品。工作这些年,有一款产品在卖,今年有一款上中试,实验室还有一款在摇瓶子(性能都够了),我觉得自己做的东西不算没用。今年还有个很自豪的事,一个企业公关了两年多的产品,就卡在一个关键指标上,怎么都过不了,托朋友找到我,我去帮他们重新设计了路线,一个多月就公关了。用的技术就是那些灌水论文里的技术。
3,生化环材是不是垃圾,谁都可以评价,但是怎么评价也改变不了生化环材的重要性。没这些基础学科,大家只能茹毛饮血(夸张点)。
4,工程化:以前中试的时候我都带学生一起去现场,几周几周睡工地那种。这几年真不敢带学生去现场了,都是自己去。
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反正能做得动就做,做不动了就关门大吉,没想过有没有蛋用的问题。
【 在 mornings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清楚的很,其实是想表达化学材料垃圾学科把风气都搞坏了,整天就想着变变成分、改改工艺弄些屎上雕花的事情,出文章确实快,一般的组年均3,5篇N正刊或子刊,再配以10来篇JACS、AM都很正常,但有个蛋用呢,就是堆钱堆人一起炒菜而已
:
: 【 在 realma 的大作中提到: 】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71.218.161.*
贵青客气啦!
【 在 smpp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的非常感谢分享,我收获很大。
: 学生确实需要“培训”,尤其是基础的“培训”,虽然到底能有多高的成就,还是主要看天赋和主观能动性。
: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82.13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