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日常监督情况看,在基金项目评审中,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问题依然突出。有的申请人或依托单位“撒网式”打电话、发信息,请求关照;有的直接“围攻”会议评审现场,当面找专家;极少数评审专家还主动泄露身份,等着申请人来“打招呼”;还有评审专家作为“中间人”,帮助申请人向别的专家“打招呼”,等等。
“当‘打招呼’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对年轻人的危害尤其大。”杨俊林坦言,“有的优秀科研人员回国,很快学会了这一套。甚至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不少人的目的不是去学术交流,而是搞关系、攒人情。”
如果任由“打招呼”现象蔓延成一种风气,它对科研生态的毒害可想而知。“我们必须站到对党和国家负责的高度,来进行根治!”高波说。
“今年是个好的开始”
重拳出击,效果显现。
“今年还真没有收到一个‘打招呼’的。”评审专家、天津大学教授巩金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评审专家、复旦大学教授刘宝红也笑称:“我们专家之间交流都说,确实没有‘打招呼’的。”
“往年本子一送出去就会收到电话或信息,问他的本子在不在我这里,今年基本没有。”评审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裴坚表示,“今年我还参加了‘杰青’的评审,据我观察,没有任何人有‘不轨’动作,最后评出来的结果认可性也很高。”
这样的结果让评审专家们很欣慰。
“基金评审的风气整体是很好的,特别是‘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机制出台以后进一步得到提升。”巩金龙说,绝大部分评审专家都有一颗公允心和学术良知,有自己的学术标准,“我们都深知项目对申请人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良心会不安。”
专家们同时认为,国家层面的专项整治,如果能从根本上杜绝“打招呼”现象,会让评审专家和申请人都得以“解脱”。有专家坦言,虽然会坚守自己的标准,但若是熟人、师长甚至自己所在单位的领导来“打招呼”,也免不了要礼貌寒暄、回复,会占用不少精力。
“今年是个好的开始,成为常态后,就不会有‘打招呼’的现象,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刘宝红说。
--
FROM 122.23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