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我是非常赞同的,但是工业化落地这件事情,应该由企业和更接近企业的专业
去做。目前的做法对基础学科,数理化生材等并不友好。
我最近看了一些欧洲关于使用涡流检测核电站设备衰老的研究,这个问题非常接地气,
也接近生产。但是参与这些研究的,基本上也就是欧洲那些发电厂的工作者,他们的研
究方法也不是自然科学的模式,他们真的是问题导向,比方汽轮有老化现象,那么涡流
会出现异常。但是对于各种机制之类的,也不十分清楚。
所以有个网友的提议很好,把这里面的基础问题提炼出来,打包给高校研究,因为即使
机制不清楚,不影响他们用。而这些机制的探寻,是有可能有新的科学发现,也有可能
会提供更好的方案,但是的确不能指望,它太复杂了。
整体来说,国家的政策有个限定范围,不能每次一出政策,所有高校和学院都得按着政
策来一遍。比方论文导向,就是按照理科的要求工科,这也是非常不合适的。
【 在 flameblue 的大作中提到: 】
: 即使是真的,怎么跟有组织科研矛盾了?
: 它需要产品化产业化,还不得组织大团队才能实现?
: 有组织科研又不是不让小团队自由探索,而是不要所有人都搞自由探索,而没人干工程化落地的事
: ...................
--
FROM 113.2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