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高校教授参评工程院,是不是有点搞笑?
还是要分情况,在企业尤其是那几个大国企,有不少先当领导再有大项目。高校基本上要先有水平才能脱颖而出,然后才当领导,然后正循环,最后能去竞争工程院。比如你能搞大几千万的工程项目,肯定很容易组织出一个大团队,然后就靠着这个有业绩,然后就能当领导了。
【 在 fantast01 的大作中提到: 】
: 6个亿,在高校确实算非常多,但是在研究院或者一线大国重器单位、一重、东方电气这类,一般一个项目就是几十亿。这些企业的一线总师,基本没有评院士的机会,甚至评对应省里面的人才都没有机会。评院士主要还是有门槛,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工程院的好多候选人都是学校的副校长、校长级别的。
:
--
FROM 112.49.98.*
一开始都是小项目,然后就能组织团队,人多了项目钱就多了。在高校基本那些能竞争工程院院士的肯定在某个阶段在竞争中胜出了,后面持续成长出来了。
企业有可能一开始你没什么学术,但是当了领导就有业绩了。但是高校更多的是要你先有业绩,然后有团队有大业绩了。
【 在 MDV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几千万的工程项目可能就是修一段马路牙子或者种几颗树
: 现在大型工程项目都是几十亿几百亿以上的了
--
FROM 112.49.98.*
你看看两油那些院士,很多很早就是下面企业的厂长了,虽然他们一路上各种奖励业绩不断,但你认为可能是他们做出来的吗?
【 在 MDV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业绩就能当领导?企业都是吃干饭的?怎么不让你去企业当领导呢
--
FROM 112.49.98.*
一般稍微差点的高校还是有些工程的组的,他们的特点是老大挺牛的,行业内数得上号的,在组内部基本上说一不二,在校内也说得上话,整个组离不开他,然后组里人多尤其是教师多,有些人会被分配主要从事工程化工作,我看到老板有追求的团队,他们负责工程化的教师不但基金项目论文有人做有人写,他们只负责挂名,可以和基础研究的人一样面上项目重点研发子课题不间断,还因为有企业的钱,经常普通教师年收入能够比拟四青人才。他们考核也是整个组考核,然后老板再分配,平常职称收入都是老板负责。
但是好的高校没办法这么搞,好的学校老师独立的多,大家都想当老板,考核压力大,那么就没办法搞大项目。
【 在 victd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校根本搞不好工程,没有工程师又没有工艺师,东西都是学生做的,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考核指挥棒的问题,也不愿意进产线。
: 都是以工程为名拿项目,以论文交差。 这么多年来,东西能用的有几个?
--
修改:guyilinby FROM 202.101.102.*
FROM 202.101.102.*
是的,中科院有工业化的组也基本上有两套人马,一批搞应用一批搞基础研究发论文,最后老板就能上院士。有看到清华偏工科的专业是招年轻的老师到外面合作研究院搞应用,反正主要老板能解决工程化人员的职称待遇问题,高校研究所也是能真正的搞应用的。只是一个老板带着学生搞应用,除非学生毕业后接着开公司和老板继续混,否则确实比较难。
【 在 superuirui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有这样的模式下课题组的工程化能力才能得到持续提升,工程化搞得好的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运行的。
:
--
FROM 20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