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看到经常吐槽中科院,特意浮上水面说两句
20多年老水木网友了,国内本硕(都是在大学),国外博士、博后,助理教授,从来没有中科院背景回国成为中科院PI的青椒,浮出水面现身说法下。
大家吐槽点很多都是真的,相比于大学都是人员费压力确实比较大。工作强度可能也比大学老师更卷一些,但是由于不需要上课,或者每年只需要上20个学时以下的博士生的课,所以还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及相关的工作中的。
以我所在的高技术所为例(院里其他几个基础研究的一类所,人员工资是全额保障的),所以高技术所是你们说的PI经费压力比较大的所。
中科院和大学最根本的不同:所里不是单纯做基础研究发文章的,主要聚焦几个方向搞应用基础研究或者工程技术的。说白了就是主要看你做到东西是不是能真用上去,所以经费体量是最重要的,发文章算是很重要的补充,锦上添花。
对于搞偏技术的研究方向,其实是比大学更适合。就像我回国,虽然文章质量很好(有5/6篇一区),但是领域偏技术,一区文章影响力虽然大(只要发表一篇小同行肯定都会知道你),但是影响因子都不到10。找工作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虽然能进去比较好的大学,但进入后很难竞争过大同行中的“热门方向”,虽然我个人不看好这些热门真的能应用,但是是真能“多快好省”的发高IF文章。如果评价体系是高IF,我这边确实没有生存空间。到中科院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文章好可以,但是技术好也有很好的生存空间。
来到所里之后会发现,做的好的其实大多数是有硬技术、能应用的,和我差不多同期回国的一位最出色的同事,在美国做精密测量,虽然文章一大堆,但一篇一区没有。回国后发现技术是真的过硬,现在经费体量四/五千万,主要是因为在院里牵头的大项目中找到了能发挥自己技术特长的结合点。这些项目是真的需要上天入地的真家伙,虽然压力会比较大,但3/5年就发展成了手下4-5个年轻老师的20多人的研究组。
当然这些大项目肯定是院士或者所长们牵头,年轻人主要是技术攻关。如果你真的能解决问题、能攻关,而且情商正常(不用太好),我是没发现有混的不好的。
对于擅长发Nature/Science的老师在所里,也是能生存的不错,但是相对于经费体量大的老师肯定没有啥比较优势。我个人觉得做单纯基础研究的团队本来也应该是小而精的团队会好一些,所里院里领导会不听的向你灵魂拷问“你发的nature/science究竟能不能用,啥时候能用?如果你已经确定这个东西不能用,是不是考虑尽早转行?“倒是真的。
--
FROM 39.170.70.*
一把年纪了还如此幼稚,NS啥时候成负面资产了,还灵魂拷问
安心做工程就是了,干嘛还要不停叨叨几篇一区价值呢,文章只发一区没蛋用,技术不是工程,也有对应的N大子刊可以发,发不了正刊或大子刊安心loser就是了,就不要指手画脚了,勿让别人说你酸
【 在 smpp 的大作中提到: 】
: 20多年老水木网友了,国内本硕(都是在大学),国外博士、博后,助理教授,从来没有中科院背景回国成为中科院PI的青椒,浮出水面现身说法下。
: 大家吐槽点很多都是真的,相比于大学都是人员费压力确实比较大。工作强度可能也比大学老师更卷一些,但是由于不需要上课,或者每年只需要上20个学时以下的博士生的课,所以还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及相关的工作中的。
: 以我所在的高技术所为例(院里其他几个基础研究的一类所,人员工资是全额保障的),所以高技术所是你们说的PI经费压力比较大的所。
: ...................
--
FROM 104.1.128.*
你这就是为了喷而喷了,戾气太重
【 在 fq11240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把年纪了还如此幼稚,NS啥时候成负面资产了,还灵魂拷问
: 安心做工程就是了,干嘛还要不停叨叨几篇一区价值呢,文章只发一区没蛋用,技术不是工程,也有对应的N大子刊可以发,发不了正刊或大子刊安心loser就是了,就不要指手画脚了,勿让别人说你酸
--
FROM 183.157.163.*
项目是横向为主么
--
FROM 110.65.147.*
纵向——“满足国家需求”,是团队的支撑点,经费体量容易上的去
横向——经费使用更灵活,活下去、过得好
一般纵横结合会过的比较好
--
FROM 61.179.137.*
在中科院呆了10年,从来没听说过“中科院分区”,内部也从来不对文章进行等级划分。
基本都是一个方向的人,做的水平稍微讲讲大家都清楚的很。
【 在 fq11240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把年纪了还如此幼稚,NS啥时候成负面资产了,还灵魂拷问
: 安心做工程就是了,干嘛还要不停叨叨几篇一区价值呢,文章只发一区没蛋用,技术不是工程,也有对应的N大子刊可以发,发不了正刊或大子刊安心loser就是了,就不要指手画脚了,勿让别人说你酸
:
--
FROM 61.179.137.*
工科的横向体量远大于纵向
【 在 anfy 的大作中提到: 】
: 纵向——“满足国家需求”,是团队的支撑点,经费体量容易上的去
: 横向——经费使用更灵活,活下去、过得好
: 一般纵横结合会过的比较好
: ...................
--
FROM 183.157.163.*
这个得看方向,各个所的体制也略有区别。
从我以前呆的所来看,纵向项目一般都是几百万起步,每个5年计划总会有个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项目,对比来看横向就是毛毛雨。
【 在 yiliubb 的大作中提到: 】
: 工科的横向体量远大于纵向
:
--
FROM 61.179.137.*
院所做的东西比大学的真,毕竟是实机VS灌水。
其实大学的工程技术专业也应该这样,结果被基金委管的只能灌水,老师对投入产线毫无兴趣,工科理科化,材料化。
--
修改:victd FROM 121.8.210.*
FROM 121.8.210.*
上货架或上书架
S上雕花发水刊混个职称的需要踢走
加大支持长期坚守研究的
【 在 smpp 的大作中提到: 】
: 20多年老水木网友了,国内本硕(都是在大学),国外博士、博后,助理教授,从来没有中科院背景回国成为中科院PI的青椒,浮出水面现身说法下。
: 大家吐槽点很多都是真的,相比于大学都是人员费压力确实比较大。工作强度可能也比大学老师更卷一些,但是由于不需要上课,或者每年只需要上20个学时以下的博士生的课,所以还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及相关的工作中的。
: 以我所在的高技术所为例(院里其他几个基础研究的一类所,人员工资是全额保障的),所以高技术所是你们说的PI经费压力比较大的所。
: ...................
--
FROM 159.22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