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每个人可以申请多个RO1,就可以养活实验室,如果在中国这样搞,大佬们会带领10个小弟把这些中小型项目吃光。
美国为什么很少有大佬通吃呢?因为无法近期繁殖,自己不能招正规教师作为助手。因此,课题组规模基本被限制死了,即使诺奖级别人物,到老了,课题组规模也被迫压缩到几个人。
【 在 dust25 的大作中提到: 】
: 基金委和人才之间没有人事关系,离得很远,不可能足够了解情况,不知道成果是不是一群人堆出来的,用人单位才是设立人才项目的合适主体,丑国就是各个大学搞个xx学者。
: 基金委也不需要人才项目作为发挥领导能力的抓手,重点、重大和专项都能够作为抓手,也包括面上资助方向的设置,在微观层面还有指南。总之,一个搞事的机构再去搞人是不合适的,内部交易难以避免,这应该是行政常识。
: 青年项目应该被视为面上之前的起步项目,而不是单独一个类别的人才项目。 获得青年项目的人的平均水平显然是不如面上的,如果青年是人才项目,就会出现人才的水平普遍不如非人才的尴尬,毕竟人才不是排年龄。
--
FROM 222.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