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发现了一篇给帽子们灌水洗白的博文,大家来评评
题目是:为什么感觉中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比较水,但是中国科技进步迅速而且强大?
科研“水”是世界常态
不是中国特色
如果放眼全球,你会发现“水科研”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科研体系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术界向来遵循“金字塔”模型,即大多数研究工作者的贡献较为基础,真正推动行业前进的往往是金字塔尖端的少数人。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科技强国,同样存在大量“水”研究。
美国高校的论文产出也存在数量远高于质量的情况,很多低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充斥着平庸的研究。
而且即使是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母校,也有大量研究生、博士后做着重复性研究,鲜有突破。
因此,指望科研人员人人都做出惊世骇俗的研究是不现实的。
只有当科研基数足够庞大,才能从中筛选出真正的天才。
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只有100个科研工作者,其中1个天才做出了突破,那就只有1%的“天才率”;但如果有100万个科研人员,那即便按照相同的比例,也能诞生1万个科研天才。
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
源于分母效应+政策导向
那么,为什么即便科研群体“水分”较大,中国科技依然能实现快速突破?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
(1)庞大的科研分母效应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研人员队伍。
根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科研人员总数已超过美国,达到500万人以上,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也一度超过美国。
尽管论文的平均质量可能较低,但总量庞大,依然能产生大量高质量研究成果。
毕竟,在一百万篇论文里挑出一万篇高水平文章,比在十万篇里挑出一千篇要容易得多。
此外,中国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即使不能直接推动科技进步,但可以作为科研体系的“螺丝钉”,共同推进大工程的落地。
比如国内大规模开展的芯片研发、疫苗研制等项目,依靠的正是这种“群策群力”模式。
水平科研并非无用
它推动了“大突破”
虽然有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看似“水”,但他们的工作并不是完全无意义的。从科研体系的角度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往往需要大量“平庸”的研究作为支撑。
就像建筑需要大量普通工人,而不是全是建筑大师一样,科学的进步需要庞大的“科研民工”群体来打地基。
比如:
材料科学领域:即便90%的论文都是在优化已有材料的参数,但剩下的10%可能会找到全新的高效能材料,如石墨烯的发现。
生物医学领域:许多研究者可能只是重复实验或改进已有技术,但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尝试,才最终促成了mRNA疫苗的成功。
人工智能领域:AI研究早期也充斥着大量“水论文”,但随着数据和算力的积累,最终迎来了AlphaGo和ChatGPT这样的突破。
科研的进步不是靠单点爆发,而是靠持续积累和试错。哪怕有90%的研究最终被淘汰,只要有10%能成功转化,就足以推动整个行业前进。
--
修改:csy2020 FROM 39.162.153.*
FROM 39.162.153.*
deepseek梁文锋的导师是普通副高,不是拿高薪的帽子们。
【 在 csy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题目是:为什么感觉中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比较水,但是中国科技进步迅速而且强大?
: 科研“水”是世界常态
: 不是中国特色
: ...................
--
FROM 114.100.70.205
根据灌水理论,1篇太少了,有100篇就好了。
【 在 csy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题目是:为什么感觉中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比较水,但是中国科技进步迅速而且强大?
: 科研“水”是世界常态
: 不是中国特色
: ...................
--
FROM 117.147.26.*
大部分人的科研确实就是灌水。欧美牛教授也差不多。不过,他们偶尔能拿出真实的成果。国内拿出类似牛成果的几率小很多而已。
【 在 csy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题目是:为什么感觉中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比较水,但是中国科技进步迅速而且强大?
: 科研“水”是世界常态
: 不是中国特色
: ...................
--
FROM 222.134.129.*
主要国内恶意灌水的学者相对较多,尤其是在拼人才阶段
【 在 ohiostate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部分人的科研确实就是灌水。欧美牛教授也差不多。不过,他们偶尔能拿出真实的成果。国内拿出类似牛成果的几率小很多而已。
--
FROM 39.16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