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提炼科学问题是我国自然基金的中国特色吧
【 在 icome 的大作中提到: 】
: 难道美国的评审人也要求申请人提炼科学问题。
: 据说美国申请项目像文章一样可以反复问答。
: 而且是随时申请,随时评审,不像我们设定一个时间。
: ...................
记得玛丽居里奖学金申请有类似的要求
--
FROM 218.77.45.*
没那么多科学问题
【 在 ico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文章,没一个审稿人提这种问题。
--
FROM 117.147.26.*
innovation,significance,NIH也都要的,科学问题大约对应于specific aims吧
NIH还有一个alternative,就是如果你的hypothesis不work怎么办,其实也是摆设。
除了对应国内以前青年基金的R21,其他项目基本上也都要差不多了才会给,有个说法是三分之一已经完成,三分之一包括关键假设肯定能完成,然后最多有三分之一是可以自由探索。
【 在 ico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文章,没一个审稿人提这种问题。
--
FROM 218.249.94.*
所以说有些材料口的发文章可以,表征花里胡哨,效果和上一篇发表文章比较,真用起来可靠性如何? 到项目端就寡淡了,着眼点太窄
从 研究者 提炼的 科学问题可以三秒给 过或不过
自娱自乐的话,提的问题也是小众、散、牛角尖、胡扯
聚焦到一个项目上,涉及广而深的需求牵引,问题必定是让读者收益、触动小同行的
【 在 FiftyCent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关心真正的需求?研究都是围绕自己编出来的“问题”和“创新”。
: 反正材料口的论文是这样,越是顶刊这种趋势越严重。
:
: ...................
--
FROM 159.226.156.*
这个理由非常扯淡。
有没有科学价值,评审的自己都不知道,还评个屁。
拒掉的理由只有两个,
一个已经被研究过,得到明确结果。
二个方法思路有问题,不会得到理想结果。
既然是基础研究,只要是没有明确答案的课题就都值得申请。
就算课题价值不大,也得通过,大不了排队,而不是拒掉。
【 在 ico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文章,没一个审稿人提这种问题。
--
修改:FLYBBS FROM 116.2.207.95
FROM 116.2.2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