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得诺奖的小技巧
一个新研究发现,诺奖得主里,那些频繁跳槽“挪窝”的,或者在好几个工作地点兼职的,会更早开始做自己的诺奖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们收集了从1901年到2003年,一百多年里所有诺贝尔化学、生理学和物理学奖得主们的详细资料——这些科学家们每一年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生活,什么时候开始做那个最终让他们获得诺奖的伟大研究。
那些差不多每两年就换个地方(比如从一个大学换到另一个大学,或者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的诺奖级研究平均能比那些一直没怎么动过的科学家早开始两年。
如果是五年搬一次家,也能提前 0.7 年开始做那个“诺奖级研究”。
如果不是总待在一个地方,而是经常在好几个地方工作(比如一部分时间在大学实验室,一部分时间去某个大型研究中心,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那样的地方),那开始诺奖研究的时间还能再提前,最多能提早2.6年。
要知道,得诺奖有时候拼的就是“颁奖时还活着”,能提早几年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研究的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斯·温伯格 (Bruce Weinberg)说,“你可能和很多聪明人待在一个地方,但过了一段时间,你和他们都交谈过了,对事情的运作方式有了共同的理解。除非你接触到一套从未听说过的新想法,否则你不太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你可以通过搬家或在多个地方工作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四处走走,结识新朋友,拥有新的经历,接触新的思维方式,你就更有可能想出那个伟大的新想法。”
每天一个教你得诺奖的小技巧,你学会了吗
--
FROM 117.186.22.*
学废了
【 在 Craptop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新研究发现,诺奖得主里,那些频繁跳槽“挪窝”的,或者在好几个工作地点兼职的,会更早开始做自己的诺奖级研究成果。
: 论文作者们收集了从1901年到2003年,一百多年里所有诺贝尔化学、生理学和物理学奖得主们的详细资料——这些科学家们每一年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生活,什么时候开始做那个最终让他们获得诺奖的伟大研究。
: 那些差不多每两年就换个地方(比如从一个大学换到另一个大学,或者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的诺奖级研究平均能比那些一直没怎么动过的科学家早开始两年。
: ...................
--
FROM 117.147.26.*
中国是有组织科研,资源都集中少数团队和路线,是不可能百花齐放的。
--
FROM 125.88.24.*
颠覆性技术,大热团队必死!
科技要百花齐放,不一定哪条路线就成功,而颠覆性技术,是不可能出现在大热团队的,因为该路线的可能性已经被穷尽了,大热团队由于靠这个上了帽子,路径依赖,思维惯性,也不可能去颠覆自己的思路。
所以郭嘉期盼颠覆性技术,一定要有组织地保证路线多样性,而不是有组织地收敛到学阀的少数路线。
我们郭嘉比较可笑,搞颠覆性技术都是找大热团队,集中资源到大热团队,其他路线被扼杀,简直是南辕北辙,拿不到诺贝尔奖图灵奖是正常的。
--
FROM 125.88.24.*
学废了!
【 在 Craptop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新研究发现,诺奖得主里,那些频繁跳槽“挪窝”的,或者在好几个工作地点兼职的,会更早开始做自己的诺奖级研究成果。
: 论文作者们收集了从1901年到2003年,一百多年里所有诺贝尔化学、生理学和物理学奖得主们的详细资料——这些科学家们每一年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生活,什么时候开始做那个最终让他们获得诺奖的伟大研究。
: 那些差不多每两年就换个地方(比如从一个大学换到另一个大学,或者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的诺奖级研究平均能比那些一直没怎么动过的科学家早开始两年。
: ...................
--
FROM 112.1.168.*
简单来说就是广撒网,无论什么课题都深度参与一下。
特别是应用背景强的项目,AI以前的诺奖还是讲究真刀真枪的应用的。
【 在 Craptop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新研究发现,诺奖得主里,那些频繁跳槽“挪窝”的,或者在好几个工作地点兼职的,会更早开始做自己的诺奖级研究成果。
: 论文作者们收集了从1901年到2003年,一百多年里所有诺贝尔化学、生理学和物理学奖得主们的详细资料——这些科学家们每一年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生活,什么时候开始做那个最终让他们获得诺奖的伟大研究。
: 那些差不多每两年就换个地方(比如从一个大学换到另一个大学,或者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的诺奖级研究平均能比那些一直没怎么动过的科学家早开始两年。
: ...................
--
FROM 175.160.205.204
其实是有组织“搞材料”
【 在 victd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是有组织科研,资源都集中少数团队和路线,是不可能百花齐放的。
--
FROM 125.1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