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科研水平和项目经费负相关
现在拉项目的年龄可不大。可以说年龄不分大小,都要拉项目。而且年龄越大越不给。
【 在 ohiostat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科研体系的运转模式就是, 年龄大的出去拉项目,年轻人干活。国内很多人不认同这个模式,但是也找不出来更合适的模式。这个和国内其他问题一样,本质上是没建立起来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运作模式。
:
--
修改:zfbdcyj FROM 180.109.103.*
FROM 180.109.103.*
意思是钱多还悠闲?目前很难,很多可研是靠着横向经费支撑的。
【 在 whk 的大作中提到: 】
: 项目越多,越没时间搞科研,水平必然不行
--
FROM 202.127.24.*
social时长和研究前沿程度,有没有正相关性?
【 在 lv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有social时长
--
FROM 124.126.186.*
无论多大的项目,最后不都是几个学生做的吗
--
FROM 120.244.239.*
建国初期是这样的,为了实现某个卡脖子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虽然计划模式指派某位科学家领衔,但是国家对项目真有军令状的,比如任务下达后必须两年内完成量产指标,领衔的科学家压力是非常大的
个人还是觉得这种模式至少是有效的,即使我做不成领衔的科学家,但是如果能以工程师的身份为某个卡脖子产品攻关做出贡献,我也很高兴
【 在 ohiostat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科研体系的运转模式就是, 年龄大的出去拉项目,年轻人干活。国内很多人不认同这个模式,但是也找不出来更合适的模式。这个和国内其他问题一样,本质上是没建立起来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运作模式。
:
--
FROM 119.34.170.*
武断了
但是肯定不正相关
【 在 whk 的大作中提到: 】
: 项目越多,越没时间搞科研,水平必然不行
--
FROM 120.244.198.*
除了少数专业,
亲自搞科研的一般都在正高级之前,
正高级之后肯定都是学生、职工干活了,
自己主要是定方向、看文献、评估学生结果和搞经费。
等到上了杰青以后,尤其是杰青五年十年之后,有的连文献都不怎么看了,全靠开会、当评委了解前沿。
其实,这也正常。
第一啥是科研水平,不是一定要在一线水平才会强。
第二人搞科研脑子最好使的是在35岁之前,脑子加经验峰值在40-45之前。
第三都是要恰饭的,自己、一堆学生、一堆职工、一堆想要干的工作都是要成本的,团队总是要分工的。
【 在 whk (shuishou) 的大作中提到: 】
: 项目越多,越没时间搞科研,水平必然不行
: --
:
:
--
FROM 58.244.164.*
不一定同步。两者从长周期上讲是正相关的。
--
FROM 106.125.223.*
有关系的就能搞到项目,科研水平其实一般
--
FROM 183.208.12.*
有经费就可以雇一堆青椒来做科研啊,要那么高科研水平干嘛?搞钱的水平高就行了。
【 在 whk 的大作中提到: 】
: 项目越多,越没时间搞科研,水平必然不行
--
FROM 17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