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诺奖是不是跟有组织的科研方向相悖啊
科学探索是原理不清楚,需要多样性路线,发现具有随机性,要多分队,适合学校干。工程则是原理已知的情况下,寻找可行性路径,可以大团队,随机性小,适合企业院所干。
大学适合探索科学,而不是工程,因为没有工程师工艺师,东西都是学生做的。 企业院所适合做工程,
现在国家被学阀忽悠,科学也搞有组织科研,本来应该有组织地保持多样性,结果有组织地把技术路线和经费收敛到学阀的少数路线上去了。
外国的学术大牛团队不多,也就十多人,也不近亲繁殖,有意保持多样性。中国的学阀的团队人数庞大,经费向他们集中,结果他们就搞作坊式排列组合式的灌水,给社会说他们成果很大。结果真正需要原创突破的地方,都是别国做出的。
--
FROM 112.96.70.*
颠覆性技术,大热团队必死!
Nature杂志发表论文
“他们发现,作者越多的论文往往获得越多的引用--大型团队善于发展一个领域。 然而,他们发现,作者人数在一到三人之间的最小团队发表颠覆性成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些成果可能会改变一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因此,就纯粹的创造力而言,规模较小的团队似乎更有优势。”
--
FROM 112.96.70.*
现在高校筛选的都是密集兑现浅层思考的,难问题不碰,坚城不攻,追热点刷灌水指标积极,这些人已经占据了科研的各级帽子,
象张益唐佩雷尔曼这种长期思考深刻问题的在高校已生态灭绝。
有人说他们上了帽子就会研究深刻问题了,但是长期灌水的根本没有训练到思考深度,打惯了追击战,是打不了攻城战的。
望周知!
--
FROM 112.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