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学术圈的‘帽子和人精’正在毁掉普通青椒的现在和未来
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
“普通青椒”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为啥不会成为“有帽子”的?
有“帽子”的科研能力,和“普通青椒”有真实科研能力的哪个概率高?
资源给了有“帽子”的就不是“真正的科研支持,本应基于研究价值与可行性”?为什么要给“普通”青椒
的才是?
【 在 sn007 的大作中提到: 】
: 近日,某社交平台上一个名为“学术圈的‘帽子和人精’正在毁掉普通青椒的现在和未来”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许多一线科研人员纷纷发声,倾诉困境。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学术界,一种隐形却根深蒂固的阶层分化正在加剧: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有帽者”及其关联网络,而无背景、无平台、无人脉的“三无”青年学者,则在考核、项目、晋升的多重压力下举步维艰。这种资源分配失衡不仅扭曲了科研本应有的公平逻辑,更在系统性地挤压普通青椒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可能。
: 不唯项目?
: 项目数量早已成为学术评价的核心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项目”本身的意义已被异化。真正的科研支持,本应基于研究价值与可行性,但现实中,项目获取越来越依赖“帽子”身份与资源积累。一位拥有国家级人才头衔的学者,往往能同时主持多项国家级重要项目,甚至跨单位、跨领域申报成功。而普通青椒即便研究扎实,若无“帽子”加持,连申报门槛都难以触及。更常见的是,大项目由“帽子学者”牵头,实际工作由青年教师完成,但成果归属与资源分配却严重不对等。久而久之,“做项目”不再是科研手段,而成了身份象征和资源再生产的工具。项目越多,头衔越硬;头衔越硬,项目越易得——形成闭环式垄断。当“项目”成为硬通货,学术价值反而退居其次。那些真正需要长期投入、风险高、周期长的基础研究,因“项目产出效率低”被主动规避。青年学者被迫选择“短平快”课题,只为在聘期内凑够“项目清单”。
: ...................
--
FROM 101.69.249.*
我就在产业界啊,我看到的能上去的,有能力的概率要比上去了但没能力的概率高很多...
作为企业管理层,谁会傻到搞一波没用的人上去给自己挖坑呢
【 在 angusta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去公司工作过啊?
: 干活的不升,反而被傻子管。
: 国企也一样,那个航天的谁,辞职去民营火箭公司,领导很高兴踢走他了。结果发现项目没人撑的了,又公开发文说人才流失了,影响登月重大项目了。
: ...................
--
FROM 101.69.249.*
我没看到这样的情况啊。从金融机构到互联网的经历,看到的事实当然不绝对,但上去的人还是普遍有水平的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在企业界不是应该知道,是少量人精带着大量牛马的结构么?
:
--
FROM 101.69.249.*
嗯,应该有人研究一下这个话题写个paper,实证应该不难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青椒能力肯定比帽子强,帽子都务虚了,只会做paperwork
:
--
FROM 101.69.249.*
从个人经验,倒是觉得没必要全盘否定有组织科研啊,几个老板一起开讨论班,学生有更多交流机会
写作也有更多人把关,从当年收获来看我觉得是正面的。有组织不等于没有了个人思考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么说吧,有组织科研就是你的企业
:
--
FROM 101.69.249.*
不尽然。企业里,我相信没有多少做得好是可以“干现成业务”
做企业当然很多时候不是0-1的创新,但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也很直接
你想想到别人不能想到的客户需求,产品,交易结构,很容易看出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快速找到客户规
模化产生经济效益,也很容易看出“组织能力”
【 在 angusta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你属于管理路线了,组织一堆人干现成业务。
: 科研是需要创新的,不是人多就能出idea的。
: 另外,你关注的可能就是外在的长相,光鲜,气场,组织能力,但具体业务能力好坏,也难说,因为没法考核。
: ...................
--
FROM 101.6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