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业都是土木化的趋势。
【 在 sn007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近日,某社交平台上一个名为“学术圈的‘帽子和人精’正在毁掉普通青椒的现在和未来”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许多一线科研人员纷纷发声,倾诉困境。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学术界,一种隐形却根深蒂固的阶层分化正在加剧: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有帽者”及其关联网络,而无背景、无平台、无人脉的“三无”青年学者,则在考核、项目、晋升的多重压力下举步维艰。这种资源分配失衡不仅扭曲了科研本应有的公平逻辑,更在系统性地挤压普通青椒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可能。
:
: 不唯项目?
: 项目数量早已成为学术评价的核心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项目”本身的意义已被异化。真正的科研支持,本应基于研究价值与可行性,但现实中,项目获取越来越依赖“帽子”身份与资源积累。一位拥有国家级人才头衔的学者,往往能同时主持多项国家级重要项目,甚至跨单位、跨领域申报成功。而普通青椒即便研究扎实,若无“帽子”加持,连申报门槛都难以触及。更常见的是,大项目由“帽子学者”牵头,实际工作由青年教师完成,但成果归属与资源分配却严重不对等。久而久之,“做项目”不再是科研手段,而成了身份象征和资源再生产的工具。项目越多,头衔越硬;头衔越硬,项目越易得——形成闭环式垄断。当“项目”成为硬通货,学术价值反而退居其次。那些真正需要长期投入、风险高、周期长的基础研究,因“项目产出效率低”被主动规避。青年学者被迫选择“短平快”课题,只为在聘期内凑够“项目清单”。
:
: 不唯论文?
: 论文本是学术交流的载体,如今却沦为评价体系中的“硬通货”和“装饰品”。尽管“不唯论文”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在实际评审中,“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顶刊发表”仍是决定性因素。正如某位科研人员列举的荒诞现象:一位被列为机械工程方向的专家学者,其发表的论文却集中于生物、环境、材料等领域,研究方向跨度极大。其本人出身三本院校皮革专业,既无机械工程背景,也未系统学习过力学相关理论,却凭借跨学科“高产”论文顺利通过“非升即走”考核,甚至斩获省级人才称号。这种投机行为并非个案,而是策略性选择的结果——哪里容易发顶刊,就往哪里转。研究方向可以随时切换,专业壁垒可以视而不见,只要论文产出稳定、期刊够“亮”,就能在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而那些深耕本领域、追求理论深度或技术突破的学者,因论文产出慢、周期长,反而在考核中处于劣势。最终,决定命运的不再是研究本身的价值,而是论文的“显示度”——期刊是否够“顶”、数据是否够“亮眼”、方向是否够“热门”。
:
: 不唯人脉?
: 学术圈的人脉网络,早已不是简单的合作交流,而是资源获取的隐形通道。许多青年学者发现,个人能力再强,若不“入圈”、不“拜山头”,就难以获得关键机会。典型现象是:一位刚加入某课题组半年的青年教师,凭借“帽子导师”的已有成果申报人才项目并成功获批,尽管其本人并未实质性参与前期研究,对申报方向也缺乏独立积累。这种“成果嫁接”之所以能通过评审,关键在于推荐人权威、团队背书和圈子认可。在项目评审、人才评选、奖项申报中,熟人推荐、单位互保、利益交换等潜规则普遍存在。评审专家名单不透明,回避机制形同虚设,导致“自己评自己人”“门生评门生”成为常态。更严重的是,一些“帽子学者”通过组建庞大的学术共同体,将学生、合作者、下属打包运作,形成“学术家族”。资源在内部循环,机会在圈内分配,外部人即便优秀,也难突破壁垒。这种资源垄断与评价扭曲的后果,是学术生态的深度撕裂。一方面,资深学者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要坐冷板凳”“要做真问题”“要甘于寂寞”;另一方面,制度设计却在奖励那些善于包装、追逐热点、快速产出的“聪明人”。青年学者陷入两难:听前辈的话,可能熬不过考核;走“捷径”,又背离学术初心。当学术评价越来越依赖“帽子”“论文”“项目”“人脉”,而非问题的重要性与解决的实际能力,科研就不再是探索未知,而是一场精心计算的生存游戏。真正的创新,在这套逻辑面前,要么被驯服,要么被湮没。
:
#发自zSMTH-v-@OPPO PBAM00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