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郑永年:中国学者获不了诺奖,是因为有太多的“帽子”“级别”
估计这是在吹风:降低帽子的权威性与必要性
帽子更重要起到的是胡萝卜作用,引导有功名心且有点儿能力的人拼命干
【 在 tanty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道理
: 国家根本就不看重诺贝尔奖,现阶段还是比较看重应用技术
: 但是应用技术研究也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得有更多自己的原创,并且要从体制上鼓励原创性工作,而不是压制。
--
FROM 124.64.124.*
也拼命干了
现在是同等条件下需要跑才有
或者弱但有强势力推的大佬在背后,目前来看也不能太弱,至少中上水平
不干就靠跑,目前也已经不可能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用就是拼命跑关系,拿帽子。
:
--
FROM 124.64.124.*
带团队和自己一起干,要是说像读博做博后那时候,的确是做不到
但了解前沿,把握方向,知道自己数据的关键环节把握质量,这些是很重要的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需要。招学生招人干就行了。这就是拿不到诺奖的原因。帽子主要是管理,不是做科研。你说的所谓干也是管理学生和手下的人做。然而真正的科研是要自己做的,现在帽子基本上脱离科研一线了,因为如果还在一线,就在资源竞争方面竞争不过其他帽子。然而这样科研方面就竞争不过在一线的人。
:
--
FROM 124.64.124.*
从来没想过诺奖
你看看杨和李的家庭,做科研艺术需要上面一代能给下面一代提供衣食无忧
并且教育培养还得得法懂行
我这一代是希望尽量活得体面,也没想过发财有名,体面些就不错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就别想诺奖了。安心收获一批优质包工头。而且能了解前沿,把握方向,知道自己数据的关键环节把握质量的包工头也不多。那是工头干的,也就是帽子下面的二老板。
:
--
FROM 124.64.124.*
有组织的科研不可能出创新的东西
创新要靠个人
靠很多个不一样的个人
但最近感觉也在吹风:有组织科研不是好路子
我觉得这个有组织科研与个人自由科研都需要,但你要想有突破,自由科研比例应该给的更多才可能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不是你,是国家。当然看来不想了,已经开始舆论上给自己台阶了。
:
--
FROM 124.64.124.*
只要样本量足够大,总能出来杨或者毛这样的人
虽然占比非常小,但样本量够大就有可能
所以个人自由科研要保障覆盖率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也可能,人这种东西无绝对
--
FROM 124.64.124.*
有组织的科研,和现在不太一样
那时候是招来了真科研人,也给了科研人很大自主性
现在是管着你,招来的人也不一定是真搞得好的
就是那时候的有组织科研,领头人是真有水平真科研
现在是为了一口饭一个名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为啥以前真正的有组织科研既能搞成两弹一星,又能出屠呦呦袁隆平,就是因为当时确实覆盖了所有能干活的人。现在的资源覆盖人数搞不好还没有当时的大。
:
--
FROM 124.6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