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科学家合作的典范:Brown 与 Goldstein,反思杨李决裂
在20世纪70年代的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有这样一对科学家:Michael S. Brown 和 Joseph L. Goldstein。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如同科学史上一对不可分割的“化学键”。正是这对搭档,揭示了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在胆固醇代谢中的核心作用,为后来的他汀类降脂药和心血管疾病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回顾二人的合作史,会发现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如何分工与分享荣誉”讲清楚、写明白:轮流署名、联合实验室、日常密切沟通。他们约定——只要点子、实验和思路难分彼此,就按照“Brown & Goldstein / Goldstein & Brown”交替排列在论文作者列表上。在多作者论文中,让学生和博后为第一作者,自己轮换通讯或末位。
这种制度化的合作模式,让他们能把精力集中于科学本身,而不是琢磨“谁更重要”或“谁排前面”。校方也把他们当作“整体”评估与晋升。结果是超过500篇论文中,作者顺序几乎完全平均;他们也能坦然面对外界的任何评论与荣誉分配。
对照Brown与Goldstein的典范,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故事则有些令人唏嘘。
1956年,李、杨联名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假说,点燃了现代物理学的革命。两人因此于1957年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就在这一高峰之后,合作逐渐松散,直至1962年“决裂”——据多方回忆,《纽约客》一篇长文将宇称不守恒的主导权更多归于李政道,这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杨振宁对此极为在意,两人长谈后,终以“分道扬镳”告终。自此之后,两位大师鲜有深度合作,甚至在公开场合一度回避对方。
李杨之所以“分手”,固然有个人性格、时代背景等复杂因素,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缺少制度化、可预期的署名与荣誉分配机制。他们更多依赖个人默契和舆论评价,缺乏类似Brown与Goldstein那样的合作契约。等到外界舆论、媒体叙事将“谁更重要”放大,二人就难以平衡个人感受与学术评价。理论物理的合作又极度依赖“谁首倡、谁引领”,合作关系没有被共同的规则托底,终于在名利场的聚光灯下裂开了。
两段截然不同的科学合作史,给当代科研工作者留下几点重要的启示:
1. 合作机制要“写在前面”
无论是轮流署名、定期沟通,还是对外统一口径,都应在合作伊始约定清楚,并定期校准,减少后续的“灰色地带”。
2. 结构性托底很重要
如果能共建实验室、联合申请项目,就不要各自为营。不能同组,也要有固定节奏的交流机制,替代物理上的同室办公。
3. 对外叙事要统一
在发表重大发现、获奖或面对媒体深度报道时,团队要形成一致的“官方版本”,把控舆论风险,避免因“外部讲法”影响内部关系。
4. 把ego降到最低
科学合作不仅考验智商,更考验情商。制度化的合作流程,是对人性自尊的最优缓冲;坦诚、持续的沟通,让“谁更重要”变成“我们更重要”。
5. 关键节点请第三方校准
当外部舆论、奖项评审等可能引发争议时,可请团队尊重的第三方(导师、同行)给出公开评述或公正评价,为团队“定分止争”。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手,是天才科学家在缺少合作规则与外部叙事管理下的无奈产物。Brown与Goldstein则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科学的荣耀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制度化的团队合作”。
当代的科研团队,正处在合作日益紧密、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如何让科学家既能“齐心协力”又能“各得其所”,不仅考验着每一位合作者的格局与智慧,更考验整个学术生态的制度设计能力。把公平写进规则,把风度写进日常,或许才是让“共同署名”成为“共同荣誉”的终极答案。
--
修改:opticzl FROM 23.247.137.*
FROM 23.247.137.*
先小人后君子
【 在 opticzl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20世纪70年代的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有这样一对科学家:Michael S. Brown 和 Joseph L. Goldstein。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如同科学史上一对不可分割的“化学键”。正是这对搭档,揭示了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在胆固醇代谢中的核心作用,为后来的他汀类降脂药和心血管疾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V2143A」
--
FROM 1.189.41.*
krammer-krong这俩人处理的也挺好
【 在 opticzl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20世纪70年代的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有这样一对科学家:Michael S. Brown 和 Joseph L. Goldstein。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如同科学史上一对不可分割的“化学键”。正是这对搭档,揭示了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在胆固醇代谢中的核心作用,为后来的他汀类降脂药和心血管疾病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回顾二人的合作史,会发现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如何分工与分享荣誉”讲清楚、写明白:轮流署名、联合实验室、日常密切沟通。他们约定——只要点子、实验和思路难分彼此,就按照“Brown & Goldstein / Goldstein & Brown”交替排列在论文作者列表上。在多作者论文中,让学生和博后为第一作者,自己轮换通讯或末位。
: 这种制度化的合作模式,让他们能把精力集中于科学本身,而不是琢磨“谁更重要”或“谁排前面”。校方也把他们当作“整体”评估与晋升。结果是超过500篇论文中,作者顺序几乎完全平均;他们也能坦然面对外界的任何评论与荣誉分配。
: ...................
--
FROM 123.124.147.*
约定也不顶用
因为有人就觉得自己贡献大,不认同对方
所以约定也会失效
还是人品的问题
人品不行是没法合作的
【 在 opticzl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20世纪70年代的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有这样一对科学家:Michael S. Brown 和 Joseph L. Goldstein。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如同科学史上一对不可分割的“化学键”。正是这对搭档,揭示了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在胆固醇代谢中的核心作用,为后来的他汀类降脂药和心血管疾病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回顾二人的合作史,会发现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如何分工与分享荣誉”讲清楚、写明白:轮流署名、联合实验室、日常密切沟通。他们约定——只要点子、实验和思路难分彼此,就按照“Brown & Goldstein / Goldstein & Brown”交替排列在论文作者列表上。在多作者论文中,让学生和博后为第一作者,自己轮换通讯或末位。
: 这种制度化的合作模式,让他们能把精力集中于科学本身,而不是琢磨“谁更重要”或“谁排前面”。校方也把他们当作“整体”评估与晋升。结果是超过500篇论文中,作者顺序几乎完全平均;他们也能坦然面对外界的任何评论与荣誉分配。
: ...................
--
FROM 1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