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郭某人是如何成为院士、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的?
郭伟的“晋升之路”,堪称一部“学术包装教科书”。
第一阶段:打造“海归”人设(2010–2015)
通过中介购买伪造的博士学位证书;
在LinkedIn、ResearchGate等平台创建虚假学术档案;
雇佣写手代发低质量论文,积累“学术成果”;
参加国际会议(自费),拍照合影,营造“国际交流”假象。
在德国期间,郭伟抓住了“学术会议蹭会”的机会,频繁参加欧洲各地举办的材料科学研讨会,通过交换名片、合影等方式结识业内人士,并将这些合影PS后用于包装自己。他还利用外贸业务之便,从国内购买廉价的纳米材料样品,谎称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会议上展示,骗取了部分不明真相的中小企业信任,承接了一些简单的材料检测业务,为后续“学术头衔”积累了“实践经验”。
第二阶段:获取“院士”头衔(2016–2018)
通过第三方机构联系俄罗斯工程院(RAE)相关人士;
支付数万美元“评审费”,获得“外籍院士”称号;
关键点:俄罗斯工程院虽为正规机构,但其外籍院士评选流程不透明,部分名额可通过“推荐+缴费”获得,国内已有多个类似案例(如“水变油”张颖清也曾自称俄院士);经过中介牵线,郭伟向该机构支付了约5万美元“赞助费”,并提交了伪造的学历、履历和“学术成果”。
郭伟将此头衔大肆宣传,成为其最大“金字招牌”。
同时,郭伟还伪造了“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等头衔,通过PS获奖证书、伪造学会官网截图等方式,构建了“国际顶尖人才”的形象。他还在海外注册了一家名为“国际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的空壳公司,自任董事长,对外宣称“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拥有多项核心专利”,实则仅为一个网络域名和虚拟办公地址。
第三阶段:入驻高校,攫取资源(2019–2024)
2023年,江苏科技大学正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急需“高层次海外人才”提升学科实力。郭伟通过猎头公司投递简历,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多篇顶刊论文”的履历瞬间引起学校重视。据学校人事处内部人士透露,“当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缺学科带头人,郭伟的履历完美契合需求,而且他提出的‘海洋工程材料’研究方向与学校特色契合”。
郭伟凭借“俄院士+海归博士”双重光环,轻松通过面试;
2023年9月,郭伟正式入职江苏科技大学,被直接聘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深蓝团队”负责人,享受年薪8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500万元的待遇。入职后,他凭借“外籍院士”头衔,顺利申报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获得专项经费300万元;2024年又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虽未最终入选,但已获得“有效被提名人”资格;202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后,学校更是将其作为“标志性人才引进成果”大肆宣传,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威地位”。
--
修改:gentlewind FROM 192.19.236.*
FROM 192.19.236.*
双非学校近年引进的海外人才可以关注一下,尤其年纪大一点的。搞不好还有
【 在 gentlewind 的大作中提到: 】
:郭伟的“晋升之路”,堪称一部“学术包装教科书”。 第一阶段:打造“海归”人设(2010–2015) 通过中介购买伪造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2.32.53.*
凑成果 进圈子 懂回报
在第二步折戟了
--
FROM 210.72.152.*
【 在 keenteet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双非学校近年引进的海外人才可以关注一下,尤其年纪大一点的。搞不好还有
: :郭伟的“晋升之路”,堪称一部“学术包装教科书”。 第一阶段:打造“海归”人设(2010–2015) 通过中介购买伪造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圈里人了,就图片误用了,论文不造假了,论文没问题了。
近些年协和毕业的4+4的几十个水博士货,现在不也一点问题没有?
--
FROM 120.219.119.*
这个过程还是很漫长啊
他对学术圈的玩法门清啊,没人支招?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这个都还有人信啊?这不是大家都知道啥问题吗?
--
修改:votary FROM 180.85.8.*
FROM 180.85.8.*
说明高校招聘门槛放到高中生可行?也会找到牛的高中生。
【 在 gentlewind 的大作中提到: 】
:
: 郭伟的“晋升之路”,堪称一部“学术包装教科书”。
:
: 第一阶段:打造“海归”人设(2010–2015)
:
: 通过中介购买伪造的博士学位证书;
: 在LinkedIn、ResearchGate等平台创建虚假学术档案;
: 雇佣写手代发低质量论文,积累“学术成果”;
: 参加国际会议(自费),拍照合影,营造“国际交流”假象。
:
: 在德国期间,郭伟抓住了“学术会议蹭会”的机会,频繁参加欧洲各地举办的材料科学研讨会,通过交换名片、合影等方式结识业内人士,并将这些合影PS后用于包装自己。他还利用外贸业务之便,从国内购买廉价的纳米材料样品,谎称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会议上展示,骗取了部分不明真相的中小企业信任,承接了一些简单的材料检测业务,为后续“学术头衔”积累了“实践经验”。
:
: 第二阶段:获取“院士”头衔(2016–2018)
:
: 通过第三方机构联系俄罗斯工程院(RAE)相关人士;
:
: 支付数万美元“评审费”,获得“外籍院士”称号;
:
: 关键点:俄罗斯工程院虽为正规机构,但其外籍院士评选流程不透明,部分名额可通过“推荐+缴费”获得,国内已有多个类似案例(如“水变油”张颖清也曾自称俄院士);经过中介牵线,郭伟向该机构支付了约5万美元“赞助费”,并提交了伪造的学历、履历和“学术成果”。
:
: 郭伟将此头衔大肆宣传,成为其最大“金字招牌”。
:
: 同时,郭伟还伪造了“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等头衔,通过PS获奖证书、伪造学会官网截图等方式,构建了“国际顶尖人才”的形象。他还在海外注册了一家名为“国际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的空壳公司,自任董事长,对外宣称“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拥有多项核心专利”,实则仅为一个网络域名和虚拟办公地址。
:
: 第三阶段:入驻高校,攫取资源(2019–2024)
:
: 2023年,江苏科技大学正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急需“高层次海外人才”提升学科实力。郭伟通过猎头公司投递简历,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多篇顶刊论文”的履历瞬间引起学校重视。据学校人事处内部人士透露,“当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缺学科带头人,郭伟的履历完美契合需求,而且他提出的‘海洋工程材料’研究方向与学校特色契合”。
:
: 郭伟凭借“俄院士+海归博士”双重光环,轻松通过面试;
:
: 2023年9月,郭伟正式入职江苏科技大学,被直接聘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深蓝团队”负责人,享受年薪8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500万元的待遇。入职后,他凭借“外籍院士”头衔,顺利申报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获得专项经费300万元;2024年又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虽未最终入选,但已获得“有效被提名人”资格;202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后,学校更是将其作为“标志性人才引进成果”大肆宣传,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威地位”。
:
#发自zSMTH-v-@Redmi k30s 至尊纪念版
--
FROM 111.181.0.*
天天评估的恶果。很多东西就是听起来好听,实行起来没啥好结果。985211多少年才评一次,后面就不评了,很多的人觉得不能能上能下,其实是不折腾,反而好一些。现在几年评一次,各个学校就开始不择手段了。
【 在 gentlewind 的大作中提到: 】
: 郭伟的“晋升之路”,堪称一部“学术包装教科书”。
: 第一阶段:打造“海归”人设(2010–2015)
:
: ...................
--
FROM 111.55.79.*
不折腾,权力怎么变现?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天评估的恶果。很多东西就是听起来好听,实行起来没啥好结果。985211多少年才评一次,后面就不评了,很多的人觉得不能能上能下,其实是不折腾,反而好一些。现在几年评一次,各个学校就开始不择手段了。
--
FROM 39.149.15.*
就是如此。很多人不明白为啥要不停考核,而是相信领导老板说的,不考核就有人偷懒,你就亏了。其实最后支持考核的人也有亏大了。
【 在 upndow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折腾,权力怎么变现?
:
--
FROM 111.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