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dragonfly112 的大作中提到: 】
: 即使IBM、英特尔这样的大企业,也只能干、只愿意干5年内能够推动某种产品实现产业化的企业私有技术研究,对于支持实现产业升级的颠覆性技术构想,只能由大学通过跨学科、跨高校联合完成。
: 一旦这样的技术构想形成了,所有领军企业都需要。问的就是,怎么收费合适?
:
Nature杂志发表论文
“他们发现,作者越多的论文往往获得越多的引用--大型团队善于发展一个领域。 然而,他们发现,作者人数在一到三人之间的最小团队发表颠覆性成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些成果可能会改变一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因此,就纯粹的创造力而言,规模较小的团队似乎更有优势。”
科技要百花齐放,不一定哪条路线就成功,而颠覆性技术,是不可能出现在大热团队的,因为该路线的可能性已经被穷尽了,大热团队由于靠这个上了帽子,路径依赖,思维惯性,也不可能去颠覆自己的思路。
我们郭嘉比较可笑,搞有组织科研,集中资源到大热团队,其他路线被扼杀,简直是南辕北辙,除了得到作坊式灌水什么也得不到。
--
FROM 112.9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