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本帖的问题我回答不了。我的意思原帖说得很清楚,我重述一遍:如果没有人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那该领域的国际研究成果就没办法跟随下来。给您个现成的例子,不需要回头太远,就说70年代的泛函分析,国内能开出课的就很少。而泛函分析的内容如果讨论到Hilbert Space的结果,1920左右,很多就很成熟了。国外的教材1950年代就有经典版了,1970年代还出来了更流行的Rubin版。可见差距之大,跟随之难。为什么这个例子能说明问题,因为缺少支持,国内确实缺乏做相关基础学科研究的一批人,也就远远落后国外的研究了。
我注意到您把帖子修改了,提出个新问题:您说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中国不如美国。很遗憾您的说法依旧不成立。国内的数字经济发展比美国好很多,在很多领域的新技术转换,中国一点不输美国。而且,如果用GRE做逻辑题的精神来看您的言论,即使退一步,您关于中美科技转化的论断碰巧正确了,从您的论断依然得不到不支持发展基础学科的结论。原因太多了,一个最直观的理由是:基础学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就要求有足够数量的人做相应的研究。
如果您再改帖子,把问题换成“基础科学的研究到底需要多大的规模合适”,那很抱歉,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 在 grampus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就说,现在有那篇论文是国内看都看不懂的
: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