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15年了,中国美国都呆过,企业高校也都工作过。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聪明努力,但创造力却远逊美国;而且,国内的人心态都比较浮躁,一门心思想着“挣快钱”。我的感觉是: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是社会创造力不足的根源。
不论在哪里,企业运营的核心是赚钱。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竞争迫使企业奋力创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是美国的优势,因为它小政府、大社会,市场经济主导。
而在中国,我们是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极大的扭曲了市场,企业赚钱的途径往往不是建立在技术创新上,而是靠与国家(政府或者国企)结为利益共同体,靠体制的力量来形成壁垒,从而挣快钱,这必然使得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
国家主导的模式,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全国之力,不惜代价造出原子弹、蛟龙号、登月,这些是国家安全和战略角度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国家主导的模式的缺点是研究课题容易脱离市场(因为课题指南大多由高校院系所撰写,市场化的企业参与得较少)。这些课题做完以后,找熟人开个结题会就可以收场,大多是“挣快钱“的工具,譬如最近的透明计算、电动汽车的研发补贴、光伏等,其实就是利益团体套现的工具,国家的钱套完了,自然就消停了。
国家主导的模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对企业的研发有非常大的挤压。在985高校,如果你从国家拿个100万的纵向课题,大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评职称也不会有加分,大家打破脑袋去争的是500万,1-2千万的科技部大项目。
但是,对企业而言,要它拿出100万来给高校做研究合作,它是非常慎重的,更不要提500万以上的项目了。于是,国内的产学研就走得特别艰难:一方面民企拿不出100万来;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人员,由于被国家主导的研发牵着鼻子走,又根本看不上民企的100万项目。结果就是,民企与科研工作者根本谈不到一起,民企也无法获得他们的脑力支持。
或许有人会说,企业没有必要和高校合作,自己做研发就可以。但我上面的例子,把高校换成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故事也一样:研发部门打报告要上层拨款100万,研发新产品,但如果上层关注的是如何与政府和国企进行利益绑定,从而去“挣块钱”,那研发部的这100万也很难获批,从而导致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发展不起来。
【 在 cann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天我就敞开了教育一下企业里的废物大学生,给你们算算账。
: 高校从企业拿钱,一个项目平均下来也就二三十万,然后2周一回报,一月一总结
: 好像马上就要死掉了。
:
: 同样的一个国基则是大几十万,一个重点研发几百万,4年,也就每年写个总结。
: 你说你是高校教师你选择哪一个项目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1 Pro」
--
FROM 223.1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