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土博士有些很优秀,但是也有很多玩法手段多到眼花缭乱:
一般能混出来的土博背后都有一个大牛,提供资源,土博只是具体实施的人,把其他人的想法嫁接到一个人身上,重点培育一个人接班。可以听听超过五十人的大组里,混不出来的博士的牢骚。这样的土博成果你怎么看?
大老板天天和编辑吃饭,和国外大牛串通,挂名,这样的土博的文章你怎么看?
有一阵子,科技日报说要警惕短时间内发表大量文章的博士,说白了就是学会了窜文章,学会了弄数据,审过一些顶级期刊文章,让补的数据没有个把月做不出来,结果一周反馈回来,什么都补的很完美,让审稿人挑不出毛病,这样的优秀博士你怎么看?
现在大牛专家的手法就是点石成金,任何在一般人看起来没有任何可能的东西,在大牛课题组都能做出花来,都能发顶刊,你还别不服气,要争辩,人家有数据,要讲道理,人家知识水平很高,理论一套一套,这样的优秀博士你怎么看?
现在没有不能做的,只有不敢想的,没有基础,能拉来项目,第二年成果就出来,这样的优秀博士你怎么看?
以上的这些玩法,反过来看都是‘成功之道’。外来的和尚会不会念经不知道,至少还没学会这些玩法。这大概是至少让学术队伍保留一点纯洁,也未尝不可。
【 在 bianhua12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些人才项目要求连续3年或2年海外经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 如果一个土博学术成果明显多于海归,那还是在国外玩儿几年的更优秀?事实上往往博士毕业时没啥成果,找不到教职的才去做博士后
: 这几年疫情情况下,出国的少了,倒是有利于国外的存量博后回国了
: ...................
--
FROM 124.1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