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研领域的领导就不想营造健康的环境让科研发展,关注的都是短期成效,甚至造假结果:上半年通知各单位评帽子,下半年发布结果,各个领域的人才又多了。
【 在 jjbirdie 的大作中提到: 】
: 眼下,不同级别的“帽子”人才规模依然庞大,但能实现国家基础研究重大突破以及解决“卡脖子”核心问题的创新人才却仍旧十分紧缺。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帽子”人才是不是目前国家紧缺的创新人才?如果是,为何创新人才还会如此紧缺?如果不是,为何他们却戴着人才“帽子”?
: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这些“帽子”人才是已经入选各层级人才计划项目的学者。因此,仅就人才“帽子”的性质看,他们还算不上国家紧缺的创新人才。然而在现实中,人才“帽子”的概念被有意或无意地“偷换”了,即把获得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的学者等同于拔尖人才。说白了,学者只要竞争到某些人才计划项目,戴上了某些人才“帽子”,就会被定义为各级各类的“拔尖人才”。
: 目前,国内学术评价市场还不很成熟, 各种“帽子”的发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各级管理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对人才“帽子”概念产生误解和误用,且纠错成本巨大。
: ...................
--
FROM 38.1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