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但可能需要结合整体大环境等诸多因素去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表象是现在优秀的学生急功近利,浮躁,看上去天花乱坠的简历,而实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但往深想一层,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急功近利呢?一看,保研的夏令营…
现在的大环境其实跟本世纪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信息的门槛降低了很多。学生大多数不再是茫然的,而是对未来有自己规划的,九十年代的农村大学生那种散养的天才,已经很难见到了,现在最常见的是利用资源体系的成功者。
在当前高考在高分段低区分度(难题比例低,难题难度高,区分度差)的前提下,筛选的是认真细致全面发展的能力,筛选的是借助教育资源而非天赋取得分数优势的熟练工。
到大学阶段,保研已经是专门的赛道,要想具备该赛道的入门资格,就必须在综合量化排名上对同学有优势,达到一定比例的排名。在保研竞争圈,同学们高考成绩接近,能力差距有限,课程掌握情况够用就好,实际上是在体测良好基础上拼学生职务、资源互助和信息:有没有课程考试往年试题、题库甚至题目重点的信息;有没有参加各种时间投入少、量化加分多项目的信息。
而且需要注意,这些信息带来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这样筛选出来的学生,则必然是综合能力强,社交能力强,信息获取能力强,时间规划能力强,精力充沛的优秀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在学习娱乐恋爱之余,刷出漂亮的简历,其实就是能力的体现。
现在是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为国家培养人才,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而是学生通过市场就业谋取更高收入的途径。不排除少数家境优越理想主义的个体(现代卡文迪许),但主流一定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
而被计划经济下优秀教师以家国情怀去教育,培养起来的热爱学术的优秀青年教师,心中仍然怀着理想化的种子,认为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才是对本科生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在名校博士毕业生去高中当教师成为有竞争力选择的当下,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下的就业空间,是否容得下如今青年的学术理想?无论中美,学术理想背后是学术资源,资源分配才是问题关键。
在青年教师也要面临各种绩效压力,非升即走的当下,要求学生无视前途就业,钻研学术,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在具有推免资格,综合排名靠前的学生中寻找潜心学术,基础扎实的学生,可能有缘木求鱼之嫌。
对学术本身真心感兴趣的学生,一般不会凑那么多的热闹,刷出光鲜漂亮的简历,更有可能出现在推免资格边缘,或者考研学生中。到考研面试的时候,在初试科目之外,考核一下本专业其他重要科目知识掌握水平,一试便知。
另外,如果希望招到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想办法提前强调一下自己看重的科目,方便学生针对性准备。毕竟,在大学扩招,竞争激烈,升学就业都要针对性准备的时代,却去期待上个时代浑金璞玉般的学术人才,恐怕有点不切实际了。
【 在 jjbirdie 的大作中提到: 】
: 基础数学方向。前几天面试夏令营学员,基本都是211(多)、985(少)高校大三学生。
: 绝大多数人简历中各类奖项(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竞赛证书(大创、建模)洋洋洒洒罗列一二十条,ppt上证书缩小版的截图能摆满一两页。动不动就是带领团队参与了什么大学生的科研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论文。可是问到数学的基础知识,竟然个别人连极限相关的基本概念回答的都磕磕巴巴,问到大二常微分方程相关理论就大部分回答记不清了。现在学生为了加分得到推免资格一个个都走些歪门邪道,基础知识估计连优秀高中生的水平都不如,本科教育这样的发展趋势岂不让人担忧。
: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上本科的时候,辅导员(尽管人品不咋地)再三强调我们数学专业的学生要安心学习、打好基础,不要被其他院系学生丰富多彩的各类组织活动所迷惑。当时的各专业课老师都是派的年富力强的正教授或知名老教授来教学,而且院长(杰青、长江)为了找好苗子亲自上他自己方向的专业课。后来到另一所高校读博士,好几门基础课都是院士亲自教学。
: ...................
--
FROM 221.19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