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院士选,选出来的人可能用相同的资源做更好的事情,但是又要限制院士的权利,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国家的意愿是院士回归荣誉称号,一方面选出来科学性上真正有代表性的人,另一方面限制院士的权利。这不是合理的逻辑么?
【 在 dam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年让非院士第一轮来投票选拔院士候选人,看似有助打破固有圈层,打破论资排辈,但实际上问题根本没解决。原来的选拔体制,虽然有各种毛病,可能有一些呼声很高的一直选不上,但是选上去的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基本都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院士学阀们虽然霸道,但是在选人上还是有点眼光和底线的,关系大家都搞,但太差的人想硬推上去也很难,一些热门领域想凭文章就上院士也还是非常难的。
: 现在让一些年轻的长江、杰青甚至是没有帽子的人来评杰青,看似公平、民主了,但这些人不说眼光和宏观把握能力比院士们要差,可能底线也要更低,因为他们也处于要出头的时候,有的还需要拉拢这些院士候选人。今年不少学部上的院士,都是属于没多少代表性工作,没解决多少关键问题,但文章很棒,比较活跃,在杰青、优青圈影响力比较大的。比如化学部,就上了很多做纳米的。
: 中国院士制度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院士的权力太大,需要限制。且不说院士在资源分配上的各种权力,单说几个院士就能决定中国在某个科研领域将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这个就足够让人担忧了。今年科学院和工程院很多名额没用完,增选的院士少于预期,实际上就是院士们小小的权力任性。大家都在批评的基金委窦主任,实际上做了不少实事,今年基金委的各种评审,专家中院士的比例比以前少很多了。
--
FROM 10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