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还是跟个人认知和社会整体资源水平有关系
我还是个学生那会 火车座位都很挤。春运回家那壮观 去趟厕所正常都得跋山涉水 要晚上去 地上都躺着人 压根没有下脚的地。首先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很nice, 有学校给买的硬座票 三个人的座都会主动招呼旁边的站票小姑娘或者老人 挤挤坐四个人。大家天南地北聊天 也觉得气氛挺好。或者有时站一会 让站票的人坐我的座位 这时旁边人临时离开了 也不会商量就坐下去。整体氛围如此
后来我工作了 高铁多了 车厢里没那么多人 整体风气也变了 但自己的认识转变还没那么快。有时去洗手间看排队 也会在第一排的空座上临时坐一下 也不问旁边人是否乐意。
再等到有一次 没座上车补的餐车票 两人花了四百大洋包了一张桌子 还赠送茶点。有的没座上车的人直接坐我们旁边 心里就有点不乐意了 因为第一我们花钱了 第二和老公聊天旁边坐个人感觉怪怪的。但脸皮薄 也不好说他们 就等列车员过来说餐车座得付费赶他们走。那之后推己及人 就不会再不问就坐别人座位
自己的认知和社会风气都在变吧 边界感确实越来越重要了
【 在 huanhuqueyue 的大作中提到: 】
: 景:居住北京,经常出差张家口,有点高铁通勤的意思。因为经常性来回坐,所以也有没票了买半程上车补票的情形。补票一般都是无座,比如从怀来补到清河,也就二三十分钟站会儿或者找个空位坐会儿也就到了。
: 进入正题,某次在餐车(5车)补票,列车员提醒,1车靠近出站口,到站了可以直接下楼梯不用人多排队,我觉得有道理反正也无座就过去了。1车是个一等座车,我习惯性找了个空座坐下,结果旁边大姐一脸惊愕地看着我说“这是我孩子的座位”我很自然地回答“嗯,他回来我就离开”,大姐鄙夷地又说“你好意思坐在这儿么?”我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就不好意思了,隔过道的大哥也转过头来开口了“这是我们孩子的座位”,表情依然是冷漠,瞪着眼。至此我大概反应过来了,站起来向两位陪笑道歉说“不好意思是我错了我不该坐这儿哈”,然后就站在过道中间也没走开。后来过了会儿确实来了个小孩儿,剩的十来分钟我就在这一家子面前也没走直到出站,气氛也有点尬。
: 我的思考1:为什么在二等车厢大家都习以为常或者默认的只要有空座站着的人就可以临时坐一下,等到原主回来再让开的做法在一等车厢会行不通。
: ...................
--
FROM 167.2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