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5][size=3[size=9]][size=1]我看《孙子兵法》之一:论 “形”与“势”
《孙子兵法》是诞生于2500年前的伟大兵书,其思想理论和实用价值不仅适用于军事斗争,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今中外都备受推崇。历代以来,对其注释和解读的书籍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在今天这个随处都能找到有关这部书信息的网络时代,我还要来涉足这部书,是什么意思?没错,我认为我有一些新的、独到的见解,值得拿出来介绍给感兴趣的朋友。
的确,我也扪心自问过,相较于历史上以曹操为代表的注解孙子的十一位名家,相较于其他无数的研读这部书的专家学者,我一介草民,凭什么会有拿得出手的独到之处?或许正是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吧,我正因为没有以上那些人物的来头,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轻松。作为一个在军队工作20多年的人,纯粹以一种业余爱好的姿态,通过几十年来的背诵、研读,特别是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是有可能有新认识的!
当然,我这么个来路,若没有大人物的推荐,是难以登山大雅之堂的。而我想大人物恐怕是不会轻易接受我的看法的,所以只能借助自媒体来抛砖引玉了。
我的最大感悟在“形”、“势”二字特别是“势”字上。在《孙子兵法》中,这两个字显得非常特别。两个字都独立成篇,都在篇末被认定为致胜的原因。然而对如此重要的两个字,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注家竟说法不一,迄今没有共识!基于这一点,我先推出集中论“形”、“势”二字的内容。企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再回过头来逐篇依次解读。
这部分有可能会被诟病失之于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这部分的主要目的是抛出我的新观点,为了控制篇幅而没有全面地解读原文。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原文就容易理解我的观点了。而要了解《孙子兵法》原文,从网上或其它书上都不难做到,就不需要我再重复啰嗦了。到后面专门讲到《形篇》、《势篇》的时候再进一步展开来解读。
论《孙子兵法》中的“形”与“势”
一、“形”指有形的军事实力
对“形”的认识歧义少一些,认为指军事实力已是当今学界的主流。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从孙子原文出发做进一步的剖析。
本篇虽名为《形篇》,却只在结尾提到一次“形”字。前边大部分都在描述善用兵者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就是守必固、攻必克,胜利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从“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开始,是本篇的重点部分,讲怎样达成前述善用兵者的最高境界。紧扣“称”,从三个层面讲怎么才能胜利。这部分也是解读“形”的关键所在。“称”的本义是称量,在这里引申为对比。
第一个层面讲“数生称,称生胜”,认为胜利是称“数”称出来的。“数”出自“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是国家的幅员推算的物产资源所决定的。当今的说法是综合国力所决定的。显然这个“数”指的是兵员数量,即军事实力。用兵员数量形容军事实力是从古到今的通例,说哪支军队实力强弱一般都说有多少人马。但严格地讲光是兵员数量又不足以确切描述军事实力。因为武器装备不同战斗力就大不一样,后勤保障是否到位也决定着实力,还可以举出很多。孙子在《虚实篇》中也说“敌虽众,可使无斗”。这样看来,更为贴切的是把“数”理解为以兵员数量、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实体为主的有形的军事实力。“数生称,称生胜”,孙子认为这种有形的军事实力的对比,决定作战胜负。
第二层面进一步强调胜利一方这种有形的军事实力要强大得多。镒和铢是形象化的比喻,形容差距很大。
第三层面讲胜利的情形就像“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般所向披靡,其原因在于“形”。前两个层面已明确清晰地讲了致胜的原因在于有形的军事实力,这里又说是“形”,那么这个突兀推出的“形”与前述有形的军事实力就只能是同一所指。
归纳这三个层面的结论就是:由综合国力所决定的以兵员数量、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实体为主的有形的军事实力,就是“形”,决定作战胜负。当今的说法叫做硬实力。从“形”字的词义来看,有“器物、实体”之义,也可以用来表达有形的军事实力。
形字本身有多种词义,还可以指外形外貌、形态、形体、形象、形迹、地形等等。在书中其它很多地方确实是这些意思,比如“形人而我无形”。但放在《形篇》则讲不通,因为仅凭外形外貌或者地形等因素根本不可能决定胜负。对“形”字的各种解读各有道理,究竟怎么解读要看具体用在什么地方。为便于区别,我们把形容军事实力的“形”字都加上了引号。
这样认识“形”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边描述善用兵者的最高境界就好理解了。在具体的战局中,只要“形”的优势很大,所打的仗必然就是攻必克、守必固,胜利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形”解读到这里,需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一)孙子为什么要刻意推出“形”字?有形的军事实力是综合性的概念,需要有个简约的专用词来代指。这个“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字,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是不能离开《孙子兵法》来理解的。
(二)《形篇》讲的道理是否太过简单?“形”强的打赢弱的,也就是大欺小、强胜弱、多胜少的道理妇孺皆知,还需要伟大的孙老师用专篇来说吗?没错,道理是很简单,但战争是复杂的,在紧张的战局中,因为利益、名誉、情绪、仁义或欺诈等等复杂因素,为了顾全大局而自我牺牲,或者遭人暗算而落入圈套,导致以弱击强、自投死路的战例有很多。
(三)既然“形”直接决定胜负,那还讲什么兵法?直接做个大磅秤一称不就完事了?确实有这种情况,比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有一方投降了。但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不论实力如何,都是通过你死我活的血拼才决出胜负的,甚至整体“形”弱的一方还是最后的胜者。这个问题暂且搁置,等到后面把“形”与“势”结合起来看就简单了。
二、“势”指营造战场态势
和“形”相比较,对“势”的认识歧义更多;如果说我对“形”有新的认识,对“势”则有几乎全新的认识。
“势”,通常指一种客观状况,指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交战双方的既有态势。以下简称“既有态势”。但孙子用了一个专篇来讲的“势”显然不会就这么简单,更不至于造成争论不休。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孙子在通常把“势”理解为名词性的态势的同时,还特别赋予了“势”以动词性的词义——营造战场态势。其理由如下:
(一)书中直接这么讲的。在《计篇》中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根据利害关系而灵活采取相应行动,直白地说明“势”就是动词意义的营造态势。另外,孙子两次提到“任势”,“任”字有使用、运用的词义,这也是直接地说营造态势。
(二)从古汉语名词活用的规律来看,“势”在多处活用为动词性的营造态势。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比较常见。一个名词是否作动词用,是由上下文来决定的。当有的名词用它原来的词义解释不通,而换上一个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词(饭——吃饭)就可以解释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是作动词用了。突出的有以下几个地方:
1、“战势不过奇正,”如果按名词性词组译为战场的“既有态势”只有奇正两种则讲不通,只能按动词性词组译为营造战场态势(的方法)只有奇正两种才讲得通。
2、“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旷弩,节如发机。”孙子在《形篇》刚说了“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把这两个“势”理解为危险的、像弩机张满待发般紧张的“既有态势”,两者就显得格格不入。而营造态势的过程需要捕捉战机、险中求胜,则难免危险而紧张。所以这两个“势”字只能理解为动词性的营造态势。
3、“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求之于“既有态势”根本讲不通,只能求之于通过主观努力去营造态势。
4、最后一句总结,讲善战人的战场态势就像转动圆石从千仞之山砸下去一样,其原因在于“势”。前面的是名词性的“既有态势”没有问题,后一个不可能再简单重复,也只能理解为营造态势。
(三)作为动词性理解才能与孙子对“势”的特殊重视相吻合。名词性的“既有态势”仅指一种既成事实的客观状况,从兵法来讲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只有动词性的“势”,才蕴含着丰富的运筹帷幄的发挥空间,才能与孙子所赋予“势”字的特殊重视相吻合。
可见“势”字也和“形”字一样,不光是一般意义上的势字,也是孙子为了表达其兵法思想而赋予了其特定含义的,也是不能离开《孙子兵法》来理解的。同样,我们也把这种作动词用,指通过主观努力去营造战场态势的“势”字都加上了引号。
三、“形”与“势”结合的效力
这样理解“形”与“势”,就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势”没有“形”的支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离开了“势”则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效力。这种结合可以描述为:通过“势”达成强“形”对弱“形”,从而取得胜利。
实现这种结合的方式方法、手段技巧,从古至今表现得纷繁复杂,包括政治、经济、外交、谋略、诡诈、谍报、地形、火烧、水淹等等数不胜数,将来还会不断创新下去,其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幻空间。显然,这就是作战指挥和兵法研究的主题,也是衡量指挥官能力水平的标尺。当今的说法叫做软实力。
这样,《孙子兵法》的整体结构可以梳理为:胜利来自“形”的对比,“形”的对比来自“势”,“势”来自各篇所述的方式方法、手段技巧;或者说胜利是目的,“形”是阶段性目的,“势”是途径,其它各篇是方式方法、手段技巧。
纵览战史,总体“形”强的一方如果能通过“势”来保持住,避免被一口一口地吃掉,一般能赢得最后胜利。而前面搁置的整体“形”弱的一方成为最后胜者的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势”,在局部达成强“形”对弱“形”来取得胜利。这样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最后赢得胜利。另外,“势”发挥得好,软实力的大部分要素都可以折算为“形”。政治思想、地形地貌、火烧水淹之类的,都可以直接体现为“形”的消长,甚至能够使“形”成倍地强化或者弱化。比如正规军较之散兵游勇一人能抵多人,地形利用得好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也符合“势”决定“形”的对比,“形”的对比决定胜利的道理,只是表现方式略有不同。
总之,“形”与“势”有着特殊重要性,其有机结合是《孙子兵法》的基本套路,其它各篇所述的方式方法、手段技巧都是围绕这个套路而展开的。[/size][/size][/size][/size]
--
FROM 110.18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