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爱信马由缰的瞎想,有好玩的当然不会放过。偶尔还认真的看了一下国内乐园的研究报告,结果当然是绝大部分是亏损的。起个好书名多重要,一下子就吸引人来看把一个“几乎赚不到钱”的产业致富的“秘籍”。
作者是45岁(2007年)离开日本的电装公司,进入农业,在11亩的土地上经营了“冈崎蓝莓园”。最终实现了“1年之中只经营60多天,吸引游客近1万人次,收益超过2千万日元(按今天的汇率算,约123万人民币),其余9个多月每周休息5天,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
城市郊区那么多采摘农庄,同质化竞争严重。这个农庄为什么可以胜出?
首先,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理念(理念拔高到社会贡献,而落地到与每个人的连接性:活出真正的自己);明确的规划:并非出售蓝莓,而是销售“体验”;清晰的经营战略:不参与竞争,做“个人专用”的农业园。记录到这里,脑海里面浮现了某提前预定都抢不到的某度假山庄。
其次,提高效能。包括放弃传统的土培方式,使用营养液栽培系统,既减少了人工又提高了质量;铺设苫布,免去除草的工作,实现了踩高跟鞋、穿短裙的游览;利用在工业行业的管理模式把人力投入消减到极致:只有作者一个人全职,其他都是季节灵活用工;
最后,发挥IT和媒体的作用。包括网页宣传、游客预定系统的自建,自媒体的运营(博客、Facebook、邮件订阅等),以及吸引传统媒体的报道。
作者还是有很多默认的优势,比如农庄的土地是家族所有,不用支付租金,或者面临着被清退的风险。也许还有没那么横冲直撞的资本环境。
有了“因为”,也不一定能等到那个“所以”,任何成功都不是轻易能复制的。不过为了好玩,还是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计下,有更多成功的农庄案例。

--
FROM 123.1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