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同义词 求则得之一般指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创作于战国时期,作品体裁语录体散文,作品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1] ,作者是孟子及其学生。
作品名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出处 《孟子》 文学体裁 语录体散文 作 者 孟子及其学生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作品原文
3 原文翻译
4 作品赏析
5 作品出处
6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编辑
【作品名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体裁】 语录体散文
【作者出处】《孟子》
【作者介绍】 孟子及其学生
作品原文编辑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
原文翻译编辑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1]
作品赏析编辑
在我自身的,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话,是精神的自我完善。身外之物则是金钱富贵,名誉地位。
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更不要抓苟且,失去自我。
当然,不强求并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顺其自然。就像孔子对待金钱富贵的态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所谓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看得那么要紧呢? [1]
作品出处编辑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2]
作者简介编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2]
参考资料
1. 尽心章句上 .文言汉语网[引用日期2012-11-11]
2. 孟子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2-11-11]
--
FROM 101.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