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这几个星期,还是读了几本书的,只不过没有记录下来,终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这本书,之所以一定要记录下来,一是因为轻松,而是因为很难得见过有人这么认真的对待一本书的邮寄了。先是接到邮局电话通知有一封挂号信!拿到一看,外包装果真是挂号信,右上角贴了9元邮票。拆开第二层,防水塑料泡泡封皮。拆开第三层,整整齐齐的纸书皮!那纸是三层厚的中学生化学卷子,还有红笔批改的痕迹。再打开,就是这本2013年出版的散文杂记书。小朋友调侃,你莫不是10年前定的,才送到的吧!
大部分国人对南美知之甚少,因为远(20多个小时飞机航程),也有很大因素是语言差异(不过圭亚那是讲英语的)。作者是大学教授,但是正好有机会去了中国驻圭亚那的大使馆工作。这本书便是记录他在南美的见闻,有文人吐槽《赤道国家令人头痛的问题》、人物传记《江洋大盗的国葬》、《南美洲解放斗争中的两位英雄》、《我的华裔友人》;南美农业、文明起源、复活节岛知识讲解的《在乔治敦大学听讲》;巴西游记的《听巴西业内人士侃足球》;秘鲁游记的《行色匆匆看秘鲁》;当然还有让人了解《山海经》和美洲发现还可能有关联的《在国外谈经论史》;最后以《天上地下》的人生感悟结尾。
全书还是非常生动活泼的,文字也优美真挚。偶一向认为文学作品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在于它们灵活的展现了所看、所思、所想,虽然不如正史般严谨,如哲学般深邃,但是贵在通俗,适合普罗大众。能轻松的获得一些知识,何乐而不为。回到作者描述的南美地区,了解了一些它的历史,才真正的了解了“殖民主义”、“独立”这俩词的含义。反过来也会感慨,一个独立和强大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没有这些,连“躺平”都变为奢侈。
作者说自己“一向是个内心不太安分的人”,“在过去的生命中,我似乎是被一种宿命的力量所左右,不时的游走”。也发出感慨“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生活在地球这么一个美丽的星球上,应当在有生之年好好地酣畅游一番。” 相比较一些“躺平”的年轻人,朋友圈那位半工半游的行者,更能代表对生活和未知的热忱。等疫情过去,说不定她就要发马拉卡纳足球场、复活节岛、马丘比丘……。

--
FROM 114.24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