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书皮上说作家阿摩司.奥兹是以色列国宝级作家。不过读下来,通篇有点日系的意识流。怪不得他获得了卡夫卡奖。这种风格跳跃有诗意,但读起来比较累,好在是感情还比较真挚,不做作。全书自传体风格,作者把自己的家族放在了犹太建国的历史大背景下,述说了冲突中的悲欢离合。
犹太人、阿拉伯人、耶路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这些串起本书的知识点要弄明白够喝好几壶了。沉浸在其中,可以体会到人性的善恶、复杂,命运的捉弄,政治大背景的裹挟。作者总结说“在个体与民族的生存中,最为恶劣的冲突经常发生在那些受迫害者之间。受迫害者与受压迫着会联合起来,团结一致,结成铁壁铜墙,反抗无情的压迫者,不过是种多愁善感满怀期待的痴心妄想。在现实生活中,遭到同一父亲虐待的两个儿子未必能同舟共济,让共同的命运把他们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他们不是把对方视为同命相连的伙伴,而是把对方视为压迫化身。或许,这就是近百年来的阿犹冲突。”这个道理反映在那些热点地区,倒是有那么些贴切。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感悟,作者脱离了自己家族的烙印,加入了一个新的集体。
意识流的作品脱离不开的色调是忧郁。母亲的自杀贯穿着这本书的始终,跳跃式的出现,直至最后的完结。如果说死亡、屠杀、躲藏构成了灰的底色,那么这一缕黑就把那灰色调浓了。可是相应的,那些黑纱下的面孔又何尝不是呢。那些类别、标签,无论是打着多么崇高的旗号、多么超然的理由,又何尝不是把人硬生生的分门别类。而这些类别又互相的攻击、抵制,甚至于消灭。如果我们能付出更多的体会和理解,也许这个世界会更美好吧。

--
FROM 58.3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