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1000年后依然被传阅的书,vs100年內朽烂的书。
100年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朽的。
小说类,周树人。
周树人是自恨族萨满巫师。其全部的文字和才华,不知其哪儿来的底气和执著,尽数用来羞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几百年的伟大的先民。 随着中国人自信的回归,周树人的咒骂已从目前的教科书里被全面清理。
小说类,金庸。金庸的小说和香港的电影,在60-90年代中国大陆文化与精神极度贫瘠的年代趁虚而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复苏,受欢迎程度已是风中残烛。金庸的影响力静静随在60-90后的衰老和死亡而腐朽。
--
FROM 114.217.193.*
【 在 TaoTeCh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白话文的两大根基:鲁迅与教员
:
即便算此二人是又如何?
一如现代诗体的根基,who care。
--
FROM 49.92.191.*
【 在 TaoTeCh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鲁迅与教员的伟大程度,将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程度成正比
: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复兴程度越高,他俩的地位将越高
: 简言之,毛和鲁迅是传统中国与工业化现代化中国的分野
: ...................
小孩子都有宠父情结。
然而世俗眼里的高不可攀的山峰终究会被他们踏在脚下,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种官媒宣传出来的庞然大物很快就被新生的物种取代。
--
FROM 49.92.191.*
【 在 TaoTeCh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河殇一代启蒙了30年,一直在污名化教员和鲁迅,但是一个贸易战和疫情,就撕破了河殇一代的话术,让小孩子们自发的去研究鲁迅和毛选了
: 不要停留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 自由派与复古派无论嘴巴上说的多好,他们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鲁迅和教员做到了:
: ...................
现在拾着官媒的牙慧吹捧没用。
文革一代死绝了,再来看其江湖地位吧。
--
FROM 49.92.191.*
【 在 Vibrat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鲁迅的地位会衰减的快点
: 但20世纪的文字,也就这两人而已
: 鲁迅的地位会降低,因为他的很多文字都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 ...................
18,19世纪的文字,都是渣渣。
没有一篇可以获得5%的认知度,流传到21世纪。
20世纪的,也是渣渣。
到了22世纪就全死没了。政治上被吹捧越厉害的,死的也就越快。
--
FROM 180.107.66.*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你说的未必是对的。比如,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300年后大概仍然会被传阅。
:
前些年还是幼齿的时候,专门找了个地方去翻过这部大块头。
忘了是图书馆还是书店了。
感觉是,没什么感觉,没什么印象,没什么欲望继续看下去了。
可以说,看任何一卷《管锥篇》的时间去看传世的经,史,子,传。或儒,道,佛。对读者的收益和影响都远胜于此。
碎片化的知识点,在如网络时代的信息海里是没有记忆价值的。
管锥篇对的人世界观和思想体系的完善的帮助,可认为是0。
作者的名气裹挟起来的,国立图书馆或教育机构,寻章摘句的旧文人,段子手,知乎范儿,平台大v,附庸风雅或无聊消遣或无病呻吟者,在未来的若干年还会把其放在架子上撑撑门面。
即便其在现在也没有进入一二三线阅读视野和借阅量的,等不到100年就消失烂掉了。
--
FROM 180.107.66.*
【 在 westmoonlite 的大作中提到: 】
: 1.你没读过鲁迅。2.你也是自恨族。
1,嗯,周树人也没读过尼采。
尼采的第一本中文译本,在周树人出来喷尼采很久后才出现在中国。
周树人料也没看过老子,庄子,论语等等,他的情商智商没你高,不妨碍周树人盲目随大流,怼这怼那。
2,你觉得是就是,你开心就好。
--
FROM 180.107.66.*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郭宏安曾经写过文章,《人民日报读书论世:露钞雪纂,可补三箧之无——从钱锺书<外文笔记>谈起》,摘录如下:
: 20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逐渐放弃了“构建体系”之类的话头,黑格尔式的庞大体系不再是学者追逐的目标。钱锺书先生无意中做了一位引领潮流的学者,他说:“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他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脱离了系统而遗留下来的片段思想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段思想,两者同样是零碎的。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长篇大论,纵使一吨,也是废话,必须弃;片言只语,纵使一克,也是微言,必须留;弃一吨,留一克,这是只有大学者才敢做的事,小学者岂能望其项背!钱锺书先生的《外文笔记》好似在已毁的建筑物内爬梳,寻找尚可利用的木石砖瓦,找到之后欣欣然安放在别的建筑物上,他不“忽视和遗忘”“零星琐屑的东西”,他作为“根苗”,精心地培育“周密理论”的“自发的孤单见解”。这无疑是为那些急于建立“体系”的学者敲响了警钟,也为天下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
知乎范儿,三四流文人墨客给自己的无能和懒惰找借口而已。
勒色年代,这些动辄xxxx领域国内第一,世界第一的渣渣们在纵向和那些真正的大师比起来就是一根无足轻重的毛儿。
每个时代的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们,也需要像每个政客帝王吹嘘自己亘古绝今一样,做这些欲盖弥彰自欺欺人到蠢事。
一波一波,乐此不疲。
他们大概也知道,自己死后自己著作等身的出版物就是擦屁股纸了。
甚至他们还没死,官媒找到新的吮痔对象后,这些粉墨登场,各种即兴的xx第一就识相的放弃自己高大上伟光正的形象,自觉闭嘴了。
--
FROM 180.107.66.*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以为,钱先生在写《管锥编》的时候,大概也知道以后读得了十三经的不会太多。那他的这本书岂不是成了绝学? 另外,据说“《管锥编》引7种西文,有约2000个出处,每个出处常贡献多条引文。”那按照你的观点,精读西方典籍也应是前提条件。这大概不是钱先生的本意。
: 郑朝宗先生曾经说,“前人有两句诗:‘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依我看,一般的批评家大都属于此类,他们只肯交出结论,而不愿意把取得这些结论的那把‘金针’也奉献出来。只有钱先生最慷慨,他在倾箱倒箧似地引证大量材料的时候,实际也是在无保留地把行文和治学的方法全部传授给读者。这种方法真是无价之宝的‘金针’,能不能取得,就要看你的耐心如何了。”钱先生的著作,虽然学术要求很高;学问不够去读书也是可以学到方法的。
: 我觉得读书是可以进阶的,而《管锥编》可能是一条捷径。
: ...................
兄台这么力荐管锥篇,不妨把你认为极佳的段落摘选一二。
--
FROM 180.107.66.*
【 在 caishen168 的大作中提到: 】
: 周树人笔下的人物,又鲜活起来了,包括楼主。这样超越时代脉动的人怎么会消亡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2」
周树人被官媒利用吹捧了几十年,对社会屌丝阶层和小文化分子的流毒太深,其消亡的过程将是一个迭代式过程,会有一定的反弹。
--
FROM 49.9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