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是厉害的专家教授,在长期的观察、调查、思考、研究的基础上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观点被长期的验证和完善后,演化成为一套理论体系。再厉害一些的教授,还善于用朴实的例子对这一套理论体系进行剖析、讲解,以至于童叟可懂。再再厉害的一些专家教授,还善于把这些童叟可东的道理让更多的人听到。于是,就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听着大长安缺菜的消息,来读温老师团队写的这本关于农业的书。有很多启发和疑问。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作者团队总结农业的演进模式:农业1.0 (殖民化的结果,发展出来的是大规模的农场);农业2.0(进入工业化之后用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农业3.0(农业直接和第三产业结合);农业4.0(社会化生态农业)。在首章中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早期文明兴衰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5000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之所以没有被毁灭,是因为中国自秦汉以来拥有庞大的“饼状”国土面积,得以对域内任何民族的农业生产方式构成防御纵深来加以保护,并因此种超越一般部族村社的共同需求而具有相对有效的国家动员体系。”
在第二章分析了三类型农业发展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殖民地国家的大农场产业);莱茵模式(欧洲宗主国的中小农场农业);东亚模式(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原住民农业)。其中对东亚模式区别于西方模式的核心特征总结有一个印象深刻:土地在东亚社会中,不仅具有生产的单一功能,更具有社会福利和生存保障的功能。因此兼具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双重属性。
中国的传统农业自古以来就是生态、可持续、有机的,更是高供养能力和高产量的。1956年的农业现代化之后,工农产品剪刀差提取的农业剩余,用于城市化建设的原始积累。第二次农业产业化起始于1998年,农产品数量大幅度提高,但是也造成了“负外部性”,即浪费和资源环境破坏。传统农业遭遇“绿色革命”运动的冲击,也造成了农民无法掌握种子资源而丧失食物主权。有一句总结经典:“不管是高科技的使用,还是农药化肥、机械化的投入,都需要资本的不断追加,使得中国传统农业向资本密集、排斥劳动的工业化农业演化。”中国农业的未来在哪里,第三章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1)推进“生产、购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完善农业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新型集体经济;2)借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种养结合、立体循环农业;3)对农村自然资源进行立体式开发。
第四章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化,是看完比较疑惑的一章。这三级市场设置,不仅设计复杂,就是基础的产权明确界定的操作性也存疑,很容易就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本章后部分列举了几个实践的真实案例,水平所限,无法很好的理解。第五章分享了几个其他国家可惜持续发展的观察,包括德国、美国、韩国、泰国、秘鲁、古巴,以及中国小毛驴农场的分享。
书还是赞的,契合了生态农业、乡村振兴的大方向。不过经济学家的美好理想,是否被技术专家所理解是个问题。毕竟后者要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貌似这两年有毒蔬菜的声音小了,希望是情况好转了,而不是声音不被听到了。

--
FROM 123.1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