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啊!中华书局也靠不住了。
古籍校注现低级错误,为出版界敲响警钟 | 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2022/01/04 18:01
▲2021年12月30日,中华书局发表关于《梁佩兰集校注》的致读者书。图 /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2021年12月30日,中华书局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表“致读者书”,就其出版的《梁佩兰集校注》中出现的错误向公众道歉,并提供善后方案。
此前一天,微信公众号“三十六陂”就《梁佩兰集校注》一书的质量提出尖锐的批评:一是错字、漏字、断句错误等硬伤;二是注释质量严重注水,原本明白如话的句子,注出来一堆废话;三是生搬硬套,胡乱发明。文章还表示,这本书“干货不能说没有,但也约等于沙里淘金了。”
中华书局的道歉认为,微信公众号“三十六陂”的批评文章持论客观公正,所反映的问题属实。“面对这样认真的读者,我们深觉惭愧,也深表感谢。”
但《梁佩兰集校注》的校注者在其社交媒体发文称,批评文章充斥大量低俗粗鄙字眼,甚至人身攻击,措辞行文不是学术讨论的应有态度;批评文章指出的问题有些确是疏忽,有些则是没有错误,还有些可有不同理解(尤其对诗句的理解),而且,即使真的全错,错处所占份量很少,其贡献不应被一笔抹杀;《梁佩兰集校注》的成果与贡献获得多位专家肯定。
应该说,读者的追问条条见血,书局的道歉句句真诚,而作者的回应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之所以将这三方的观点和回应一一列出,是想说明,古籍的整理校注是一项繁难、复杂、需要极大耐心、慎之又慎的工作。
▲中华书局出版的《梁佩兰集校注》。图/当当图书网
为何出现“点校古籍而古籍亡”?
古籍的整理尤其是一些重要文献的出版,其实是一件亦喜亦忧之事。
一方面,一些高质量的整理作品,使许多不易见到或不便阅读的古籍以全新的面貌出版问世,对发掘资源、传承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点校人员学识水平差异等原因,也出现了一些以鹿为马、鲁鱼亥豕的作品,严重地破坏了古籍的完整性和整理工作的严肃性。
鲁迅曾批评一些人对古籍“往往自己看不懂,以为错字,随手乱改”,现在仍时有发生;十多年前,曾有学者指出“学术界作伪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伪注、伪校点、伪观点等此伏彼起”,当今也屡见不鲜。“点校古籍而古籍亡”已由忧虑频频成为现实。
查阅、征引大量图书资料,是古籍整理的基本路径和要求。对于古籍中一些人物和事件,在整理时需要做出诠释,这就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典籍和今人研究著述。然而,就微信公众号“三十六陂”提供的证据来看,《梁佩兰集校注》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连读者都能做到的工作,校注者并没有做好。
注释内容的取舍,是体现古籍整理学术价值的重要一环。太简,读者难得要领;太繁,容易变成“资料汇编”,影响对原著的阅读。正确的做法是提供资料线索,浓缩与此书此处直接相关的内容即可。
而《梁佩兰集校注》的一些注释不仅随意,而且于典无证、于文无益,缺乏广泛查考和认真取舍意识,诚如复旦大学教授傅杰所批评的:“现在很多学者所谓的注,他注出来的地方我也能很方便地查到,我查不到的地方,他也不注,因为他也查不到。”
▲微信公众号“三十六陂”将《梁佩兰集校注》(左)与底本(右)进行对比,发现其校注错误。图/微信公众号“三十六陂”截图
损害古籍的经典性
和整理工作的严肃性
事实上,在当今的图书市场中,随便翻阅几本所谓的名著经典,都会发现不同程度的错讹和质量问题,有的错误不仅让人扼腕叹息,更令人啼笑皆非。有的所谓经典乱标乱点、乱改乱注,甚至把原著中父子身份“互换”,把活人“点校”成死人,将唐宋人“点校”为秦汉人,使人无法卒读。
另外,一些用简体字新印的古籍,未做好特殊词汇的处理,将“仇雠”印成“仇仇”、“餘年”印成“余年”……这一方面,是对古籍缺少敬畏、对读者乃至后代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古籍的经典性和整理工作的严肃性。
古籍整理与出版是一件任务艰巨、细节烦琐而难以快速制造良好经济效益的事情。大量的古籍,需要去努力发掘、认真校勘,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如无苦心经营、甘于清贫、能坐冷板凳的毅力和理想,是不能做好这份工作的。
《梁佩兰集校注》出现低级错误,不论是对出版界还是对社会,都是一次响亮的警钟。它告诉我们,百年积淀的中华书局尚且都会出错,遑论其他一般的、非专业古籍出版社的出版物,恐怕问题更多。
古籍整理不能光盯着
国家补贴、政府采购
对于专业的古籍出版社来说,在整理古籍的过程中,需多方考证,仔细遴选,既要选取精校精刻的善本,也要做好校勘和注释,避免错漏百出,而不能光盯着国家补贴、政府采购。
原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就曾指出,真正代表古籍整理水平的是经过深度整理的高质量的作品。整体而言,这十余年来,全国的古籍整理的整体质量水平并没有明显提升。有些出版物仓促上市,错误很多,有待修订。
中国是古籍大国与文明古国,典籍存卷,极其丰富。自古迄今,历代贤达忘食废寝,皓首穷经,努力把先辈存留下来的文献旧籍,保护下来、整理出来、传承下去。
这是一项保留国粹的伟大工程,也是一份绵延不断的基础工作,更是国家与民族文化繁荣、文明长远的一个显著标志。
因此,古籍整理和出版,是一个寻求品位、传承精粹的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更需要整理者、编校者、出版者以十二分的诚敬之心书之写之,如此方能为当世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特约撰稿人 | 赵清源(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实习生 | 韦英姿
校对 | 刘军
--
FROM 180.136.13.*
认真研究历史的太少了,都去搞钱了
【 在 Math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古籍校注现低级错误,为出版界敲响警钟 | 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2022/01/04 18:01
▲2021年12月30
--
FROM 223.104.39.*
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不是最后的良心
【 在 Math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古籍校注现低级错误,为出版界敲响警钟 | 新京报专栏
: 新京报
: 2022/01/04 18:01
: ...................
--
FROM 106.121.67.*
浮躁+内卷=堕落
--
FROM 123.1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