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久之前读过的那本轻松了解精神分析学及各位大师的科普读物,提到了一众心理学家。其中荣格(哥)的理论,吾深以为然。阿德勒作为自卑情结之父,只记得他和弗洛伊德的分歧,其他没有太多的印象。这次拿来了他的一本小书,拜读一下。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人类的行为(精神、精神生活的社会性、儿童与社会、我们生存的世界、自卑感与赏识追究、人生准备、性别、家庭系统排列);下编性格研究(总论、攻击性的性格特质、非进攻型的性格特质、性格的其他表现、情感与情绪)。
阿德勒说人类的精神生活是由人类的目标决定的。儿童需要深层的安全系数,于是他们会竭力取得一种优势以获得安全感与适应性。如果儿童确信自己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面临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孩子的个性,将会勇敢、率真、坦诚、负责任、勤奋等如此品质。人类是一种社会型的动物,自然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由这个人对人类的价值决定的。婴儿是一个脆弱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的困难和障碍(生理和心理),比如那些“想当火车司机”的小孩,其实是希望克服他自己面临的行动障碍。这种自卑感,是儿童的起点。对自卑的补偿,便是追求赏识和优越感(这个在阿德勒自己的经历中得到了很好的认证)。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如果不当,则这个小孩将在以后的人生中面临种种困境。阿德勒说道:一个在没有恰当亲情的家庭中长大的儿童,我们是很难去激发他,让他表示出任何一种柔情。“愤怒、泪水和辩解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在性格一篇中,阿德勒说“性格是一种心理态度,就是一个人朝着某种环境前进时所用方法的特征与本质。性格是一个人赖以在社会感当中表达出自身价值追求的那种行为模式。”关于性格是天生,还是后天形成的。阿德勒认为性格不是遗传或者天生的(对此论断存疑,如果这样的话,如何解释同一家庭中双胞胎的不同性格)更多的是在后期通过模仿,反映了某一个家族、民族或者种族的性格特质。关于性格的分类,他主要区分为攻击性和非进攻型两类,也列举了每一类中的不同性格特质。 其中有一段对爱慕虚荣者的表述很有意思:“你会发现,有些人外表谦逊,有些人几乎不讲究外表,目的都是说明他们不爱慕虚荣”—但这种想将尽一切办法,来掩饰自己虚荣心的就是一种虚荣。这些人可能用和蔼可亲、友好以及愿意交往的态度来蒙骗,使别人受到诱惑(认为这个伪装的“进攻者”是一个由高度社会感的人),随后,这种人的伪装就会去除,显示出那些让人失望的错误。这也是我们古人所说的“事出反常必有妖”,非常值得警醒。还有一个对“喷子”和“刺头”这种总是尖刻而吹毛求疵的社会之敌(永远都在责怪、嘲弄、评判和谴责)的回击“为了改善这些方面。我都做了哪些呢?”
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依靠知觉、记忆、想象、幻想、梦境,移情与同感。有些男性坚称的自己的地位是天生的,那如何来解释母系氏族社会?也许有些行为是那个竞争的过程中造成的不安全感造成的。女性丧失了优势地位,甚至有时候都不太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志同道合”是真正认同性别角色和两性之间达到真正平衡的一种特征指标。
潦草的记录了一些。还是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毕竟作为一个社会人,观察和体会人性,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
FROM 123.1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