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读书好时节。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当晚央视一套综合频道由白岩松、李潘主持的“全民阅读大会”节目中,沈亚东独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碳中和: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革命》一书入围“2021中国好书”,成为能源与碳中和领域唯一入围图书。
时至今日,“碳中和”对于普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不明觉厉的概念,亟待科普。但另一方面,很多碳中和科普图书过于“技术流”,阅读门槛比较高,内容枯燥,很难激起阅读兴趣。
与很多“技术流”科普图书不同,《碳中和: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革命》用简约灵动的文字,充满具象化的趣味思考,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碳中和”的内涵。而且本书视角宏大,时间线上纵论古今,空间线上概览全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更让人感受到作者浓浓的人文情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沈亚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暖战”理论,他认为这是21世纪人类的文明之战。
近日,零碳风云出品人黄秋丽对沈亚东进行了独家专访。
1.“暖战”VS “黑暗森林”
零碳风云:祝贺您的图书入围。您在书中提到了“暖战”,这个概念很有冲击力,让我忽然联想到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到的“黑暗森林”理论。您是怎么想到“暖战”的?
沈亚东:我一直在从事能源方面的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通过页岩气革命推动了能源独立,中国页岩气资源总量比美国还要丰富,但是开采条件整体上不太好。
2017年9月,我在重庆市区去往涪陵焦石镇调研页岩气的路上,受网友关于一战、二战引发科技革命的启发,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了一个词:“暖战”,应对全球变暖之战!
如果说,“冷战”期间,对快速核打击的应对策略研究催生出互联网,那么“暖战”又会给人类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带来哪些颠覆式变化呢?这个问题深深的吸引了我,我由此产生了从“暖战”视角写一本书的想法,于是有了去年6月出版的这本《碳中和: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革命》。
个人认为,能源、医药与文艺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基石,能源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承载着人类的生老病死,文艺寄托着人类的爱恨情仇。这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能量守恒定律是德国医生迈尔给东南亚病人放血治疗时发现的,人体中产生能量ATP合成酶的三维结构竟然与水轮机的结构高度一致,《平凡的世界》中煤矿工人孙少平的故事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
图片
如今,这三大基石均处于大变革的前夜。在“暖战”推动下,可以从能量的角度,进一步对能源、医药与文艺三大领域跨界创新,我在书中从生活篇、环境篇、生命篇、空间篇、金融篇、创新篇、文艺篇、哲学篇、大学篇等九个维度向读者讲述了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故事“三十六计”。
“暖战”虽然名字里面有一个“战”字,但是它的内涵是建设性的、格调是积极的,这点和三体的“黑暗森林”理论差别比较大。“暖战”面对的是全球变暖之后潜在灾难的不确定性,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担心和行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电如夏奥、氢似冬奥
零碳风云:零碳能源是打赢“暖战”的基础,今年3月18日您在《人民日报》还发表署名文章《“绿色冬奥”展现能源变革新未来》,请问您怎么看待本次冬奥会对新能源的推动作用?
沈亚东:北京冬奥会圆满完成了当初提出的绿色行动计划,首次使用氢能作为火炬燃料,大批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碳中和”冬奥会,为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我感觉,在未来可能的电氢社会中,电如夏奥,适用范围广;氢似冬奥,更有挑战性。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可以成为清洁的工业原料;通过氢能和电能双向转换,氢能具有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是未来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成本持续下降,在本次冬奥会上我国氢燃料电池车也有不俗表现,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图片
我想,本次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和近年来中国冰雪运动的不俗表现,也给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多启示与信心。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发展氢能源汽车属于新生事物,类似00后的谷爱凌、苏翊鸣;其实,氢早就作为原料中间品在化工行业广泛应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目前年制氢产量约 3300万吨,这为氢走出化工“院墙”,向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燃料电池转型,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氢能打下了安全基础。
另外,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给我们发展氢能借鉴。由于是气体,运输不方便,长期以来天然气一直作为石油开采时的副产品原地焚烧,白白浪费,直到1925年左右,科学家发明便于远程输送的无缝焊接管道,天然气才走进城市,逐步取代煤气。在“暖战”时代,氢能是否能够替代天然气,和电力一样互相补充,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能源,值得期待。
3.期待楼兰古城回春
零碳风云:在书中,你描绘了从大漠长河到星辰大海的“暖战”宏伟场景,并把被誉为“北大西洋暖流最后一滴眼泪”的新疆赛里木湖称为新时代东西方文明融合的使者,如何理解?
沈亚东:“北大西洋暖流最后一滴眼泪”的赛里木湖位于新疆伊犁。伊犁取名于伊犁河,在八百公里的伊犁河谷中,遍布着紫色的薰衣草花海。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从西欧一路跨越千山万水,深入遥远的天山山脉,在伊犁河谷停了下来。西欧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其中原因之一是西欧国家担心,全球变暖可能会减缓甚至阻断北大西洋暖流,把西欧带入新的冰河世纪,对欧洲文明造成致命威胁。
图片
我去年调研过伊犁的水电,也看到了赛里木湖周边的风机。新疆新能源资源丰富,达坂城风电场是我国首个商业化运营的风电场,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具有发展特大型光伏基地的突出优势,目前已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1900年3月,瑞典人斯文·赫定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消失的楼兰古城。我期待在新疆大规模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将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在全球变暖降雨带北移的推动下,楼兰古城重新焕发青春,北大西洋暖流也持续涌动,全人类共同拥有美好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暖战”是21世纪的人类文明之战。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万多年前的全球变暖,带来了农业革命,催生出人类文明,孕育出中华民族。今年的人类,从人口数量和科技积累已经有了巨大飞跃,“暖战”过程中,人类在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灾害时,也一定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进步!
图片
4.“暖战”,是一把钥匙
零碳风云:《碳中和: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革命》入围“中国好书”,是一本很好的科普图书。下一步您有什么打算?
沈亚东:今年,由梁晓声创作小说《人世间》改编的电视剧大火,很好体现了“知青一代”的拼搏奋斗。我想,作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改开一代”,我们这一代到目前为止整体上还是幸运的,和改革开放同行,除了少数个体外没有遇到太大的人生波折。
但是,当今世界,特别是进入2022年以来,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中国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人类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暖战”,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把总钥匙。如果有机会,我想拍一部以“暖战”和碳中和为主题的电影,推动人们更好的理解“暖战”、投身“暖战”、打赢“暖战”,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FROM 219.14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