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windflysky的2022年读书记录
9,《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跟着张小龙学习怎么做产品,就那么简单。这本书源自张小龙2012年的一个内部演讲,2016年整理完稿,2021年出版,不明白为什么需要10年的时间来出版,结果就是我看到时已经过去10年了。里面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和今天的微信已经大不相同,但内核理念依然保持一致,从中国头号产品经理那里能够学习很多东西。在消费互联网时代,2C的领域,产品是一切之本,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十几年不衰,滴滴被下架那么久依然坚挺,抖音原神风靡全球。进入工业互联网时代,在2B的领域,这个最高原则依然不变,产品为王,一切源于产品,一切围绕产品,在产品的基础上去落地,在产品的基础上去做好企业服务。在产品设计上,张小龙强调了主结构的重要性,主结构要尽可能简单,把复杂丰富的功能放到软件更深处的位置,极度注重产品的使用体验,时时秉持着极简化的原则和“爽”的交互设计,逐渐地去拓展产品应用的边界。今天我们做工业软件,依然如此。 2022.12.31
【 在 windfly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在前面的话:
: 最近两年忙着创业,比996更忙一些,读书少了很多,一年20本左右,同时继续买更多的书充实书架,也算是一种快乐吧。阅读依然保持一半兴趣一半专业领域的比例,无论是看着开心还是看着有用,读书的习惯还保持着,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就不设具体的读书目标了,想读时多读一点,不想读时就放一放,反正,书在那里。
:
: ...................
--
FROM 115.238.156.*
10,《历史地理学十讲》,史念海。最近对历史地理学的兴趣越来越大了,买了一堆相关的书籍慢慢读。和研究人物和事件的传统史学不同,历史地理学有更多的科学因素,对历史的解读更加宏观和客观。年初在清华艺术博物馆听李零关于山西历史的讲座,对一纵一横的中原十字大通道印象深刻,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样的地理路径进行,从长安到洛阳的横向通道,向西延伸到河西走廊,向东一直到大海,而北方草原经山西过洛阳到长江的纵向通道,布集了北魏平城到商代盘龙城这些不同时期的重镇,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都是被地理因素左右。史念海是顾颉刚的学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气候变迁的研究比竺可桢更早,这本书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拓性的,奠定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框架,文字又浅显易懂,作为这个领域入门的阅读是非常好的起点。 2022.12.31
【 在 windfly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在前面的话:
: 最近两年忙着创业,比996更忙一些,读书少了很多,一年20本左右,同时继续买更多的书充实书架,也算是一种快乐吧。阅读依然保持一半兴趣一半专业领域的比例,无论是看着开心还是看着有用,读书的习惯还保持着,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就不设具体的读书目标了,想读时多读一点,不想读时就放一放,反正,书在那里。
:
: ...................
--
修改:windflysky FROM 115.238.156.*
FROM 115.238.156.*
有病早点去治,别到处污染别人帖子。
【 在 lotama 的大作中提到: 】
:
: 那大兄弟是个沉醉于“成功”的成功人士,
: 读书没有思考,或者说思考只有一点点,
: ...................
--
FROM 115.238.156.*
11,《特斯拉传:实现不可能》,哈米什·麦肯齐。这是一本5年前写的特斯拉公司传记,作者是前特斯拉员工,因此亲身经历过或者在内部听过的那部分写得非常生动,尤其是马斯克早期做的那些事情描述得很清晰,例如设计原则、研发方式、销售模式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挺有收获,马克斯对于理想方向的坚定和产品原则的坚持,都是值得长期学习的。后半本书的内容比较杂,作者那时已经离开特斯拉,仅仅是对媒体上一些内容的堆砌,以及作者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一些游历总结,价值不大。而且特斯拉以上海超级工厂建设为核心的第二阶段是2017年才开始的,之后5年才是特斯拉真正的大规模制造阶段,这些故事也只能等下一本传记了。而特斯拉现在又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一方面马斯克开创的电动车时代已经成熟,在全球大规模替代燃油车,另一方面特斯拉又面临比亚迪等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冲击,而且自动驾驶技术踯躅不前,新的车型推出又缓慢,特斯拉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故事远没有结束,值得期待。 2023.1.15
【 在 windfly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在前面的话:
: 最近两年忙着创业,比996更忙一些,读书少了很多,一年20本左右,同时继续买更多的书充实书架,也算是一种快乐吧。阅读依然保持一半兴趣一半专业领域的比例,无论是看着开心还是看着有用,读书的习惯还保持着,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就不设具体的读书目标了,想读时多读一点,不想读时就放一放,反正,书在那里。
:
: ...................
--
FROM 115.238.156.*
12,《匏瓜》,刘勃。之前读过李零的《丧家狗》和《去圣乃得真孔子》,这是我读的第三本专门写孔子的书。作者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左传》、《孔子家语》来写孔子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经历,如何努力成为一个士,如何深度参与鲁国的政治,如何收学生和教育他们,如何被迫周游列国,以及最后回到鲁国写下《春秋》。作者做得特别好的地方是把孔子的经历和思想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写,当时的国际政治是春秋五霸接近尾声,晋楚齐几个大国各带着一群小弟达成了某种动态平衡,各国的诸侯和贵族们纷争不断,孔子和孔子的学生们一直都是参与到这些事情当中,实践所学的才艺,试图推进自己的思想。孔子心怀恢复周礼的理想,但他办的私学把知识从少数贵族那里传播到了更基层的士甚至平民那里,反而加速了传统宗法体系的崩解,促成了百家争鸣时代的到来。儒家学习孔子,道家墨家嘲讽孔子,法家反对孔子,但他们都是孔子广义上的“传承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思想者。 2023.1.20
【 在 windfly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在前面的话:
: 最近两年忙着创业,比996更忙一些,读书少了很多,一年20本左右,同时继续买更多的书充实书架,也算是一种快乐吧。阅读依然保持一半兴趣一半专业领域的比例,无论是看着开心还是看着有用,读书的习惯还保持着,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就不设具体的读书目标了,想读时多读一点,不想读时就放一放,反正,书在那里。
:
: ...................
--
FROM 115.215.114.*
13,《建所未见:一座数字化工厂的崛起》,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机工智库。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从这本书上,可以知道在数字化工厂领域,西门子是怎么领先的,以及,西门子是怎么落后的。2013年是全球工业4.0的元年,也是中国第一座数字化工厂——西门子成都工厂初次建成的年份,可以说,在十年前,西门子在数字化工厂领域遥遥领先,能望其项背的只有三菱电机、博世力士乐等少数几个玩家,那时美的、海尔、三一重工的所谓灯塔工厂还不存在,国内绝大多数制造企业连数字化工厂的基本概念都没有。西门子成都工厂高度的生产自动化和物流自动化,设备的普遍联网,从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化制造的打通,IT技术与生产运营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化对QCD运营指标的显著提升作用,在那个时候都是前所未见的工业4.0活生生的落地案例,给后来者(包括我在内)许多的启发和指引。然而,十年过去了,西门子在show的依然是那个成都工厂,所谓的南京原生数字化工厂也仅仅是成都工厂的加强版,按书中所描述的,成都数字化工厂自身的进化也极其有限,七八个软件拼拼凑凑,底层数据库连基本的稳定性都颤颤巍巍,工业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应用乏善可陈,尤其在最重要的外部复制上更是寥寥无几,别说跨行业复制了,连同行业同类产品的数字化车间都没复制成功几个。一个开先河的成都数字化工厂(包括西门子德国安贝格工厂))没有像曾经的福特T型车工厂、丰田TPS工厂那样复制到全球,成为全球工业模仿的样板,而是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工业旅游和广告场景:参观的是数字化工厂,卖的却是西门子的PLC、UG、Teamcenter、Tecnomatix、Simatic IT乃至自动化物流线等各种硬件和软件,以及所谓的数字化咨询,从来没有变成过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工厂软件产品和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更别说在数据分析应用领域的一无所成。同时,西门子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完成数字化工厂产品和组织的内部整合,所谓的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集团徒有其名,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进程慢如蜗牛,10年不及别人(对,就是我们)1年快。西门子身上,隐约看到的是大众在新能源汽车上发生过的故事,以及IBM在云计算上发生过的故事。吐槽已毕,静观其变,我们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感谢西门子曾经的指引,勉力前行。 2023.3.12
【 在 windfly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在前面的话:
: 最近两年忙着创业,比996更忙一些,读书少了很多,一年20本左右,同时继续买更多的书充实书架,也算是一种快乐吧。阅读依然保持一半兴趣一半专业领域的比例,无论是看着开心还是看着有用,读书的习惯还保持着,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就不设具体的读书目标了,想读时多读一点,不想读时就放一放,反正,书在那里。
:
: ...................
--
修改:windflysky FROM 115.215.119.*
FROM 115.215.119.*
14,《翦商》,李硕。几个月前慕名而读,果然非常好,印象极深,李硕的几个核心观点都说服我了:商的人祭是极其惨烈的,我们今天的很多道德观念对商人来说并不存在,向鬼神献出祭品就是最大的事;周人一开始干的就是帮助商人获取人牲,商周之间的很多故事都与此有关,周起家于此,但周人(尤其是周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商周之变对中国来说是最大的变化,远大于之后的秦汉、魏晋、唐宋、明清之变;《易经》中“孚”字就是“俘”字,代表俘虏的人牲,结合甲骨文中大量的与人牲祭祀相关的文字,很多卦辞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李硕的一部分大胆推测被很多专业研究者颇为诟病,其中一些也缺乏强有力的证据,甚至个别有错误(例如对“周”字解释的争议),但李硕对于整体的把握却是创新而且扎实的,大量使用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如果再结合一些分子人类学对出土遗骨的DNA溯源研究就更好了),对传世文献的解读也颇为大胆(这种大胆在过往的大师级研究者如顾颉刚、郭沫若、田余庆、李学勤、吕思勉那里也是比比皆是),的确是有大家风范了。刚读《翦商》时,正好是李硕发了病重自述的时候,以为明星将要陨落,之后却是各种机缘巧合慢慢恢复了,这也算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如我的大幸了。期待李硕的下一部著作。 2023.9.28
【 在 windfly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在前面的话:
: 最近两年忙着创业,比996更忙一些,读书少了很多,一年20本左右,同时继续买更多的书充实书架,也算是一种快乐吧。阅读依然保持一半兴趣一半专业领域的比例,无论是看着开心还是看着有用,读书的习惯还保持着,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就不设具体的读书目标了,想读时多读一点,不想读时就放一放,反正,书在那里。
:
: ...................
--
FROM 115.238.156.*
15,《千年战争》,乔·霍尔德曼。一部雨果星云双奖科幻小说,设定比较有意思:主人公所在的军队以光速飞行辗转在不同的战场上,由于光速飞行的时间效应,每次辗转都相当于地球的几百年时光,战争的形势在不断变化,科技在迅速发展,地球上的社会观念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主人公在四个战场上九死一生,从列兵到中士到中尉到少校,地球上已经千年,这场战争也持续了千年,当主人公归隐之时,地球他已经回不去了(100%同性恋,人造子宫,克隆人,等等)。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有点乏味,包括主人公的爱情,除了整个故事的技术设定,有意思的地方只有两个:不同星球上不同环境下的战斗细节,以及每一次光速辗转之后地球人观念的巨大改变,后者的有趣程度远大于前者。想想也是,过去几十年,每十年社会观念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更别说以几百年的跨度了,谁又能适应呢?不如归隐。 2023.9.30
【 在 windfly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在前面的话:
: 最近两年忙着创业,比996更忙一些,读书少了很多,一年20本左右,同时继续买更多的书充实书架,也算是一种快乐吧。阅读依然保持一半兴趣一半专业领域的比例,无论是看着开心还是看着有用,读书的习惯还保持着,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就不设具体的读书目标了,想读时多读一点,不想读时就放一放,反正,书在那里。
:
: ...................
--
FROM 115.238.156.*
16,《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刘宗迪。严谨的《山海经》研究著作,写得比较简单通俗,作者另有一书详论《海经》的部分,这本书主要讲《山经》,解答三个问题:《山海经》是怪物志吗?《山海经》是妖怪谱吗?《山海经》神话书吗?作者对这三个问题做了非常清晰有力的回答。《山海经》描绘的那些怪物基本上都有真实的本源,有穿山甲、有鼯鼠、有章鱼、有中华鲎,但由于人们会用身边熟悉之物来描绘未见之物,于是描述就会变得很奇怪,二次转化成图画更显得奇怪了,而每座山川都有本地祭祀的山神,掺杂在一起,就更显得怪物四起。对于妖,则如同历史上的祥瑞和恶兆一样,相关性变成因果性,甚至倒因为果,大旱大涝之时的动物异常很容易被当做灾难的预兆。《山海经》中描述的众神居住之地,是天象所对应的地上分野的映射,“呈现出一个以上帝为中心、以天地山川众神为主体、以祭祀为表达形式、以地理景观为依托的原始宗教地理学体系”,看,学者的表达就是那么严谨而清晰。归根到底,《山海经》是先民们地理学知识和对自然认知观念的合集,把口述史转化为原始的文献,让我们在里面能看到一个祖先观念中的“中国”。 2023.10.2
【 在 windfly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在前面的话:
: 最近两年忙着创业,比996更忙一些,读书少了很多,一年20本左右,同时继续买更多的书充实书架,也算是一种快乐吧。阅读依然保持一半兴趣一半专业领域的比例,无论是看着开心还是看着有用,读书的习惯还保持着,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就不设具体的读书目标了,想读时多读一点,不想读时就放一放,反正,书在那里。
:
: ...................
--
FROM 115.238.156.*
有抬头说明他领导力强,不是纯技术人员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 《百度》查李学勤:
: 李学勤(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出生于北京,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 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生前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出土文献与中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ALN-AL10」
--
FROM 223.1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