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一段过去出现在中学课本里,或许以前我以为自己看懂了,每一个文言字都会翻译,但如今再读,原来以前是真的没有看懂过这段对话~
庄子说我感受到了鱼出游从容,鱼很快乐。(这是庄子内心世界投射到了外部世界里,所以他感觉到鱼儿的快乐,实际是庄子内心很从容很快乐,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感受,也是王阳明的心即理)。
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会知道鱼是快乐的。(惠子是基于唯物主义哲学价值观来理解这个世界的,他认为鱼是否快乐,只有鱼来表达自己,才是客观的、真实的、准确的)
庄子说,那我就用“惠子你的唯物主义哲学价值观来谈一谈吧”,既然你认为只有对象本身表达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最客观的,那么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晓得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我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
庄子说,你这句辩论是基于你已经知道了我的意思以后问的我,如果按照唯物主义哲学观而言,你其实不可能知道我心里的想法。所以你的辩论的基础就不存在啦。
这段对话仔细一品,很是有趣,一个唯心主义,一个唯物主义,生动形象。
所以当我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了解了一个人的时候,那都是自己内心对这个人的投射(即叔本华的,世界是我的表象),既不是这个人真实客观的现实世界,也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想要了解一个人,得先从自己的“心”走出来,走到“客观的现实世界”,再走进他的“心”,才算是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如若不然呢,只是自己编织了一个梦,而已。
陈鼓应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一段对话的呢,摘录如下: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棒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批评他说,“并不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强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陈鼓应老师的这段评述与我的评述,不太一样,陈鼓应老师认为庄子是个艺术家(很浪漫,对客观事物带着主观情感,所以庄子处于一种浪漫主义的生命情感状态中,并基于此去给客观世界下一个“断言”,这么说来庄子,我倒有几分像他了,啊哈~)。惠子呢,纯理性分析,逻辑家,钢铁直男,啊哈~
惠子死后,庄子很怀念他,两人抬杠归抬杠,情谊深厚却也是真的。引文如下: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石匠替他削掉。石匠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石匠找来说:‘替我试试看。’石匠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
FROM 114.2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