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 : An Arcane History of the Oxford Translators' Revolution
作者:R. F Kuang
标签:英语、奇幻、历史小说、新书
关于鸦片战争、殖民主义(及其他)的奇幻文学
为什么大英帝国如此热衷收罗、搜刮全世界的白银?仅仅是对财富的贪婪吗?
为什么清朝皇帝严令禁止教外国人学汉语(违者处斩)?仅仅是因为仇外排外吗?
RF Kuang巧妙地利用了这两个事实,构筑了一套基于语言学和翻译学的魔法体系,并基于牛津大学皇家翻译学院(其所在的建筑名为“Babel”)这个小小的舞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19世纪上半叶的大英帝国殖民政策带来的爱恨情仇全景画卷。其中,有鸦片战争的背景,有废奴主义的后续,有殖民、反殖民的冲突,甚至还提到了工业革命下的早期工人运动……
这套名为“silver-working”的魔法体系,基于“翻译总是不完美的”这个法则。巴别塔的语言学学者们(被别的学生谑称为“babblers”)能利用来自两种语言的一对(貌似)同义词中 语义的微妙差异,以银条为媒介,把这种差异当作魔法效果施放出来。比说如,英语 treacle 和法语 triacle 都有“糖蜜”的意思,但后者还另有“解毒剂”的意思。如果把这两个词汇刻在silver-working的两端,就能由一个同时精通英语和法语的人,在冥思这两个单词的词义及其差异时,释放出解毒魔法。这个设置也许不能说是完美无缺(有些match pair总感觉有点儿不对劲,尤其是个别中-英词对——呃,我只会这两种语言),但绝对足够新颖、有趣。书里有大量关于etymology和翻译学的讨论,但与情节交织,并不显得枯燥。
在巴别塔里,四位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但都极富语言天赋的牛津大学新生,展开了一段不长却波澜曲折的历程:初时精彩纷呈,然后令人目眩神迷,最后掩卷沉思……
(书中虚构的)牛津大学皇家翻译学院——“巴别塔”的地图

--
FROM 10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