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网友观点
拉丁语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合成型语言”,是在罗马共和国统一意大利的基础上综合原本亚平宁半岛各种语言而形成的一种“意大利普通话”标准语言,随后又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逐步将适用范围推广到整个欧洲乃至地中海地区的。
但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隐患,即这种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强加的,且离意大利本土越远,这种强加色彩也越浓厚,而且其强加的有效性,是和罗马政权的巩固性和强大性成正比的,公元5-6世纪罗马政权式微,拉丁语“泛地中海官方语言”的有效性就立即受到挑战,许多由外民族建立的国家,都采用了各自的民族语言,甚至一些受罗马影响很深的拉丁系国家,也逐渐发展了自己的新语言来替代拉丁语。
为什么连“自己人”也逐渐放弃拉丁语?
因为拉丁语实在太繁琐复杂了:它的名词有三种性(阴性、阳性、中性)和七种格,动词变位包括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如此麻烦导致即便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本地人的口语也不这么“之乎者也”,而是用一种简单得多的“口语化拉丁语”,在罗马帝国解体后,不但异族和亚平宁半岛以外的拉丁人改用原有语言,或在口语化拉丁语基础上结合方言进一步简化,形成新的民族语言,就连意大利人自己也开始这样做。
如此一来,拉丁语就成了“拉丁文”,即仅仅作为一种官方书面文字存在于中世纪,在世俗层面,拉丁文的存在,让欧洲、尤其西欧的贵族阶层可以“书同文”;在宗教层面,拉丁文作为罗马教廷的官方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粘合剂”,和天主教权威的稳定器。
但这个稳定器恰恰构成了拉丁语的又一大致命隐患:为了垄断特权和巩固“稳定器”,中世纪不论教廷或世俗贵族,都竭力垄断文化和文字,令欧洲广大普通平民“只会听说,不会读写”——如前所述,他们“听说”的主要是本地语言,而“读写”才涉及拉丁文。结果等到中世纪后期,逐渐强大起来的欧洲各国开始普及文化,普及的必然是基于本国语言基础上的新文字,而不是原本就没几个人认识的拉丁文(因为重新普及一种文字和普及拉丁文,对于文盲成堆的社会难度是一样的,甚至前者还容易点,并可获得不受教廷支配的便利),至此拉丁文只能退守宗教领域。
1534年,马丁.路德采用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出版了第一本德语《圣经》,此后各国宗教学者纷纷效仿,这导致拉丁文的最后一个垄断领域——天主教领域,也在新技术的“助攻”下被各民族语言所攻破,此后虽然拉丁语在许多国家仍长期作为必修课的一种存在,但效果每况愈下,如今拉丁语虽仍不能算“全死”(毕竟梵蒂冈还是个主权国家,其官方语言还是拉丁语,天主教圈内仍然有许多人精通这门语言),但也不过如此了。
【 在 slowslink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反了,西方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东方古代的文化确实要被淘汰了。
: 西方越是高品质的人才,越是哪些重要的学科,比如科学,法律,医药等等,越要学拉丁语。因为就是要用,不学不行,如果你水平高一点,也应当接触过一些拉丁语,etc,ad hoc,等等。即使你是中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只要你水平高一些,层次高一些,就会有一些拉丁语要知道。如果你要继续高走,比如前面几个学科的高级人才,那拉丁语接触的更多。这就是西方文明的伟大之处,源远流长,从老祖宗就非常优秀,老祖宗的语言今天也绕不开。
: 中文的古文,只是一种情怀而已,中国人自己学学。和拉丁文,这种世界级的,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依然适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西方文明为什么优秀。
: ...................
--
FROM 123.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