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新文化运动钱玄同等全面废han字主张的依据是什么
钱玄同当时是论战当中,越偏激越博眼球。新文化运动风头一过,该干什么干什么了。第一批简化字就是他搞得。
真正反对简化字,反对拼音,至死力主拉丁化的,是鲁迅。原因是,汉字学习成本比拉丁化高,所以本身是阶级奴役的工具。
【 在 charcoal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文在表达现代化环境下事物(典型如科学技术;基于西方的现代化设会制读法商zz文科的知识谱系可能也一样)常有力所不逮的情况;仅据个人经验:察觉、体会或意识到这个感受的至少要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以上的(还是要悟性较好的)知识思维修养才行。
: 而钱玄同、刘半农等虽然学贯中西,但当时科技本身不甚发达(对日常生活的侵入影响度远没现在大,尤其是在才开始脱蒙的旧中国),他又是文科背景,理工为基础的科学修养(或思维方式)不见得多深,他是如何就敏锐地体会到这点了呢?(也可能真也学贯文理的天才,要不怎么生出了钱三强,:p)
: 没有深入了解过钱、刘激进废中wen的著述,他们当时提出这论点的 依据/证据是什么?又是如何论证的?
: ...................
--
修改:slowslink FROM 111.192.223.*
FROM 111.192.223.*
论新文字
汉字拉丁化的方法一出世,方块字系的简笔字和注音字母,都赛下去了,还在竞争的只有罗马字拼音。这拼法的保守者用来打击拉丁化字的最大的理由,是说它方法太简单,有许多字很不容易分别。
这确是一个缺点。凡文字,倘若容易学,容易写,常常是未必精密的。烦难的文字,固然不见得一定就精密,但要精密,却总不免比较的烦难。罗马字拼音能显四声,拉丁化字不能显,所以没有“東”“董”之分,然而方块字能显“東”“蝀”之分,罗马字拼音却也不能显。单拿能否细别一两个字来定新文字的优劣,是并不确当的。况且文字一用于组成文章,那意义就会明显。虽是方块字,倘若单取一两个字,也往往难以确切的定出它的意义来。例如“日者”这两个字,如果只是这两个字,我们可以作“太阳这东西”解,可以作“近几天”解,也可以作“占卜吉凶的人”解;又如“果然”,大抵是“竟是”的意思,然而又是一种动物的名目,也可以作隆起的形容;就是一个“一”字,在孤立的时候,也不能决定它是数字“一二三”之“一”呢,还是动词“四海一”之“一”。不过组织在句子里,这疑难就消失了。所以取拉丁化的一两个字,说它含胡,并不是正当的指摘。
主张罗马字拼音和拉丁化者两派的争执,其实并不在精密和粗疏,却在那由来,也就是目的。罗马字拼音者是以古来的方块字为主,翻成罗马字,使大家都来照这规矩写,拉丁化者却以现在的方言为主,翻成拉丁字,这就是规矩。假使翻一部《诗韵》来作比赛,后者是赛不过的,然而要写出活人的口语来,倒轻而易举。这一点,就可以补它的不精密的缺点而有余了,何况后来还可以凭着实验,逐渐补正呢。
易举和难行是改革者的两大派。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大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同是革新,那手段也大不同:一是难行,一是易举。这两者有斗争。难行者的好幌子,一定是完全和精密,借此来阻碍易举者的进行,然而它本身,却因为是虚悬的计划,结果总并无成就:就是不行。
这不行,可又正是难行的改革者的慰藉,因为它虽无改革之实,却有改革之名。有些改革者,是极爱谈改革的,但真的改革到了身边,却使他恐惧。惟有大谈难行的改革,这才可以阻止易举的改革的到来,就是竭力维持着现状,一面大谈其改革,算是在做他那完全的改革的事业。这和主张在床上学会了浮水,然后再去游泳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拉丁化却没有这空谈的弊病,说得出,就写得来,它和民众是有联系的,不是研究室或书斋里的清玩,是街头巷尾的东西;它和旧文字的关系轻,但和人民的联系密,倘要大家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收获切要的知识,除它以外,确没有更简易的文字了。
而且由只识拉丁化字的人们写起创作来,才是中国文学的新生,才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因为他们是没有中一点什么《庄子》和《文选》之类的毒的。
【 在 charcoal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文在表达现代化环境下事物(典型如科学技术;基于西方的现代化设会制读法商zz文科的知识谱系可能也一样)常有力所不逮的情况;仅据个人经验:察觉、体会或意识到这个感受的至少要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以上的(还是要悟性较好的)知识思维修养才行。
: 而钱玄同、刘半农等虽然学贯中西,但当时科技本身不甚发达(对日常生活的侵入影响度远没现在大,尤其是在才开始脱蒙的旧中国),他又是文科背景,理工为基础的科学修养(或思维方式)不见得多深,他是如何就敏锐地体会到这点了呢?(也可能真也学贯文理的天才,要不怎么生出了钱三强,:p)
: 没有深入了解过钱、刘激进废中wen的著述,他们当时提出这论点的 依据/证据是什么?又是如何论证的?
: ...................
--
FROM 111.192.223.*
显然不是,是真的要拆。事实上,后来很多其他方面也是真拆。
【 在 qlogic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就是鲁迅讲的拆房子和开窗的策略
:
--
修改:slowslink FROM 111.192.223.*
FROM 111.192.223.*
阿尔萨斯当年主要说德语,斯特拉斯堡也是,阿尔萨斯方言就是德语。最后一课某种意义上是反的。
【 在 animalrai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不不 秦始皇之前没统一 大家还是有一个共同的天下概念,各国人还是可以随便到其他国家当官甚至当宰相 那会六国文字好像也不一样吧 依然可以互通交流 周游列国也没说需要带翻译啊
: 政治统一完全可以确保即使文字不统一依然可以交流
: 比如阿尔萨斯人和其他法国人交流没有任何问题,每个阿尔萨斯人都会法语。但他和德国人交流反而比较困难,因为他没学过标准德语,只会本地德语,差别不小
: ...................
--
FROM 111.192.223.*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何为中国人的探讨。尤其是在两宋元时期。整体而言,无非是文化 VS 人种。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文化为先,所以即使异族统治,也必须先礼孔子,说汉语。
但近代以来,文化一说受到极大的挑战,但也没有确立人种论,是什么现在也说不清。现在逐渐转向回文化论,毕竟人种论太不堪了。如果人种+先进文化论对,那么美国的ABC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中国人。
【 在 charcoal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文在表达现代化环境下事物(典型如科学技术;基于西方的现代化设会制读法商zz文科的知识谱系可能也一样)常有力所不逮的情况;仅据个人经验:察觉、体会或意识到这个感受的至少要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以上的(还是要悟性较好的)知识思维修养才行。
: 而钱玄同、刘半农等虽然学贯中西,但当时科技本身不甚发达(对日常生活的侵入影响度远没现在大,尤其是在才开始脱蒙的旧中国),他又是文科背景,理工为基础的科学修养(或思维方式)不见得多深,他是如何就敏锐地体会到这点了呢?(也可能真也学贯文理的天才,要不怎么生出了钱三强,:p)
: 没有深入了解过钱、刘激进废中wen的著述,他们当时提出这论点的 依据/证据是什么?又是如何论证的?
: ...................
--
FROM 111.1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