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20世纪中国所有文人的真正天花板——费孝通。
网上看到的一种观点:
费孝通与谭其骧按M原教旨及苏连模式,建立的这套民族观与历史叙述,互为表里,解构,消解了这片土地的主体族群华夏人千万年的奋斗与牺牲,保家卫国甚至于成为笑话。也为国朝未来埋下了致命的可导致覆灭的隐患。这套叙述,实质上认为这片土地是无主之地,只要人多兵强马壮,无正义邪恶,既可为主人。费孝通和谭其骧二人奉旨建立的。具体重点就是多元民族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以清中期疆域为限,只要来过的族群成势立与影响,就都是中国人,族群平等一员。既然平等,那么就消解了历史的正统性与华夏视角,也实质上解构了华夏主体论。此土唯兵强拥之
--
FROM 101.240.28.*
其实,费孝通和谭其骧,未来也可能是华夏的罪人,那种根基性、致命性的罪人。记得当年抗日战争时,费孝通就一通谬论,被当时的舆论批,费孝通也意识到自己的主张不符合抗日的形式,有为日本人的主张张目的客观作用,就不再论战了,建国后,根据形势,修改后又重新出炉。
--
FROM 101.240.28.*
费孝通和谭其骧的理论,是苏式民族与历史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如今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框架,具体就是多元民族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以清中期疆域为界限,凡是在这个疆域内发生的才是中国史,只要以此为时间节点和空间节点,发生此疆域内的事件才被承认为中国史,只要是此内的族群,就都是中国人。这套理论互为表里,界定了何为历史的中国,何为历史上的中国人,是如今民族与历史叙述的框架理论。现行的民族政策和大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都不过是这种理论与框架的自然结果而已。
这套理论,实质上认为华夏是一片无主之地,只要某个族群来到这片土地上,能成为一方势力,造成某种影响,其事迹不只是成为中国的历史,而且这个族群就是中国人,就是族群的自然成员。解构了这片土地的主体性,消隐了这片土地的本土族群,消解了历史的正统性与华夏视角,也实质上解构了华夏主体论。此土唯兵强拥之。如果不是强行以清中期为极限,从这套框架出发,可以很自然的推测抗日战争是内战,是民族融合的结论。
在这套理论下,有了潘岳的《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同样的事情,一是入侵,一是入华,性质判断截然不同。
把“中国”搞成了只是一个疆域概念,把中国人搞成了一个杂种概念,割裂了历史,割裂了文化。然后把国朝的民族与历史的建构解释框架整成一个既无法说服自己,国际上也无法服人的笑话,并且造成族群分裂,必然五胡入华,岳飞非英雄,及谁能胜占中国谁就是正义进步。新清史为什么成为大问题,都是拜此民族与历史框架所赐,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只有现在进行时的存在。
--
FROM 101.240.28.*
因此,费孝通,个人认为,对于华夏而言,其罪可能秦桧都追不上,也可能只有石敬瑭可以比拟。
--
FROM 101.240.28.*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有时候也不能只往后看,往前看去,费孝通未来是华夏的功臣也未可知啊。
:
请讲,如何是功臣。费孝通的理论,从根本上否认了华夏这片土地是有主体性的,认为这片土地是无主之地。未来,人口衰减了,无主之地,所谓的有德者据之,否认这片土地是原生族群,只要能进入,就有权按照自己的角度叙述历史,伸张权利。华夏文明,估计就可能和其它三大文明一样了,这片土地还在,族群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族群了。如此,对华夏族群而言,又什么功德。
--
FROM 101.240.28.*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有时候也不能只往后看,往前看去,费孝通未来是华夏的功臣也未可知啊。
:
费孝通的这套理论,消解了这片土地的主体性,也消解了保家卫国的正义性,如果不是强行限定以清中期为界限,请问,抗日战争,为什么不和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评价成五胡入华,一样的评价呢?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而是阻碍世界大同的罪人。
--
FROM 101.240.28.*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 毛湘潭是实用的斗争主义者,只会搞政治喊口号,农民心术玩的烂熟,完全不懂经济和农业。连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粮食都没有点b数和概念。
: 费孝通是从经济,文化,血缘,差序行为,创建中国社会学科的学术巨匠。
: ...................
费孝通就是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西方视角的中国人而已。其实爱有差等,是正常人类的正常行为模式。
费孝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当时的顾颉刚等史学界发生了一场论战,中华民族只有一个还是多元化的,最后呢,其对抗日造成客观不利。然后建国后,改头换面,成了历史与民族界的主体框架。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实质在于前面两句话,其实质还是当年中华民族只有一个论战。解构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解构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传承有序的历史叙述,解构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就一个问题,如果费的理论真的无重大隐患,为什么抗日战争时,自己终结了论战,后来身居高位,也对此表示反思呢。
--
FROM 101.240.28.*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
: 不知这观点的是什么家伙,想干什么。
: ...................
费孝通和谭其骧的理论,是苏式民族与历史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如今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框架,具体就是多元民族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以清中期疆域为界限,凡是在这个疆域内发生的才是中国史,只要以此为时间节点和空间节点,发生此疆域内的事件才被承认为中国史,只要是此内的族群,就都是中国人。
这套理论互为表里,界定了何为历史的中国,何为历史上的中国人,是如今民族与历史叙述的框架理论。现行的民族政策和大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都不过是这种理论与框架的自然结果而已。
这套理论,实质上认为华夏是一片无主之地,只要某个族群来到这片土地上,能成为一方势力,造成某种影响,其事迹不只是成为中国的历史,而且这个族群就是中国人,就是族群的自然成员。解构了这片土地的主体性,消隐了这片土地的本土族群,消解了历史的正统性与华夏视角,也实质上解构了华夏主体论。此土唯兵强拥之。如果不是强行以清中期为极限,从这套框架出发,可以很自然的推测抗日战争是内战,是民族融合的结论。
在这套理论下,有了潘岳的《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同样的事情,一是入侵,一是入华,性质判断截然不同。
把“中国”搞成了只是一个疆域概念,把中国人搞成了一个杂种概念,割裂了历史,割裂了文化。然后把国朝的民族与历史的建构解释框架整成一个既无法说服自己,国际上也无法服人的笑话,并且造成族群分裂,必然五胡入华,岳飞非英雄,及谁能胜占中国谁就是正义进步。新清史为什么成为大问题,都是拜此民族与历史框架所赐,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只有现在进行时的存在。
其罪,中国历史上估计也只有石敬瑭可比拟。
另外,别动不动就扣帽子,原教旨M是一项反对的,要中国化,要本土化。
--
修改:xihelisheng FROM 101.240.28.*
FROM 101.240.28.*
吴文藻和费孝通,师徒俩,当年和傅斯年,顾颉刚掀起有关 中华民族只有一个 的论战,客观上为日本侵华服务,给当时的泰国的大泰族主义,分裂西南张目,给华北及满洲所谓的民族自决提供理论和历史依据,被傅斯年批评为“巧立民族之名,以招分化之实,似非学人爱国之忠”。
傅斯年提出要慎用边疆,民族 中国本部等术语,这是日本以学术来分裂中国的一种阴谋。提出“莫谈一切巧立名目之民族”,以免刺激云南当地的“土著居民”,甚至为复杂的境外势力所利用。为达到团结抗战的目标,学界应尽力发挥“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大义,证明夷、汉是一家。由日本传来的“中国本部”一词是敌人分化中国的工具。在中国谈“本部”就让人立刻感到东三省、内外蒙古、新疆和西藏非中国领土,不妨放弃,任由帝国主义侵略。
费孝通的多元化的民族观,本质上是四句话的前两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助长分裂而非融合,是为民族自决提供理论依据的,是消解华夏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自主性,传承有序的道统和法统的。这套理论不过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邯郸学步而已。当时西方都是单一民族国家,当然可以这么讲,这么说,但是用到内忧外患的中国,就是亡国之祸。看看西方欧美,引入多元化之后的社会冲突,就会明白,这真是亡国大杀器。但是西方欧美家底后,禁得起折腾,中国呢,被这种理论折腾,可是再一次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耻吗?
当然在这套理论下,如五H为入华,宋辽金为第二南北朝,反击匈奴有罪论等等都是应有之义。
--
修改:xihelisheng FROM 101.240.28.*
FROM 101.240.28.*
【 在 zhenniub 的大作中提到: 】
: 费孝通对于中国的影响可以说基本等于0,还和鲁迅比?他还真不配。
错了,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多元民族论,谭其骧的以清中期及其疆域为界限来界定何为中国史何为中国人,这二者是国朝的民族和历史叙述的基本框架。当然他们二者也是奉旨建立这种苏式框架,但是国朝的从上到下,从庙堂到江湖,从幼儿园到大学,到研究机构,基本无不在此二人的框架内。
国朝的很多对内对外的历史叙述,民族政策也是基于此二人的,可以说此二人的实际影响,10个鲁迅甚至100个鲁迅都比不上。 其实际影响,估计中国历史,个人认为和石敬瑭可类比。
--
修改:xihelisheng FROM 101.240.28.*
FROM 101.2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