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谈谈高适749年中的进士
错得离谱:
高适没有中进士,而是有道科,要简单许多。
所谓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有道就更不必说了。
另外,有道科不必在长安干谒,由刺史举荐即可。
所以不存在什么高适借用李白的关系之类的。
李林甫“野无遗贤”故事与进士考试无关。
与杜甫更没有什么关联。
玄宗本意是征求“一艺”者,即偏科或者有所特长之人。
等于是个冷门的额外加试,并不影响大局。
当年的科举考试是正常进行的,录取人数与上下数年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
并不存在少录的情况。
你所说的录用进士27人的数目貌似也有问题,
白居易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
贞元后期与天宝年间录取人数差不多,应该都是二十人左右。
如果27人是真的,那么这是录用人数变多了,而不是减少了。
还有,“野无遗贤”那一年,科举考试正常进行,正常录取,
当年的进士题目是关于道教的,杜甫考不中也十分正常。
几年之后,杜甫凭借三大礼赋入仕,正是在李林甫为相之时。
所以,杜甫考不中进士,与高适有道科入仕,所有这些事情,
与李林甫没什么关系。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家都知道臭名昭著的奸臣李林甫“野无遗贤”的故事吧。
: 正国级高官老头儿,李林甫为了防止有才华的年轻人被皇帝重用。
: 严格限制科举的录取人数,曾经一度只取进士27人,造成了举人杜甫的落榜。
: 李林甫753年死,749年高适中进士,如果没有强大的门路,仅仅凭靠才能,高适很难在李林甫时代金榜题名的。
: 这里面,高适有没有借助自己与李白的亲密关系在长安顺利完成干谒,难以否定,但按长情很有可能。
--
FROM 223.72.37.*
这个错误更甚,完全是在臆想。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742年,李白接受皇帝聘请,来到长安,
: 743年,李白为皇帝和贵妃写《清平调》三首。
: (这三首诗也是全人类全文明全文人群体中,最伟大的宫廷诗。
: 后世的文人们,为皇帝,伟人及其家人歌功颂德的诗文,无出其右。)
: 744年,李白被皇帝疏远,赐金放还。
: 744年,李白来到洛阳,见到慕名来访的杜甫,后又遇到从穷困潦倒,从睢阳老家来洛阳寻找“长安漂”室友杜甫与李白的高适。
: 约744年-746年,李白出钱,带着杜甫与高适四处旅游,其间写下唯一书法真迹《上林台赋》,李白的书法遒劲飘逸,引得赵佶,乾隆,毛湘潭爱不释手。
: 约746年,李白从皇帝那里得到的赏钱也差不多花光了,于是三人作别,高适继续到长安干谒科举。
: 749年,李林甫为相时期,高适科举考中进士。
--
FROM 223.72.37.*
好一个没出入。:)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H缓蠡购梅⒁槁郏婵扇侨艘恍
: 我已经透漏过,我的信息资料来源,大部分是20年前看的纸质书。其中一本《李白传》这样的。
: 不是点点搜索引擎,看看一己之见的自媒体号就自以为是的了。
: 无论自媒体号怎么传。
: 1,中年潦倒的高适曾在物质,精神上大大受益年长他数岁,手头宽余出手阔绰的李白。
: 2,高适飞黄腾达后疏远李白,拒绝帮助李白,二人不再往来写诗。
: 3,李白在其他的权贵明里暗里帮助下被新皇帝赦免。
: 这三件事是没出入的的。
--
FROM 223.72.37.*
幸会幸会。
李白是否腰缠十万钱,貌似没有证据,
他倒是有“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的时候。
另外,高适居宋州,是本地主人,李白是外来之客,
各项花费,必然不可能是李白一人大包大揽。
这应该算是社会常识和基本人性吧?:)
虽然这个问题貌似也意义不大。
至于高适的干谒之类,本来就是一时风气,必然是有的,
但也不至于“在和李白同游后顺利很多”。
高家是大家族,各种交往本来不少,
高适给侄子高式颜写:
“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劝尔惟一言,家声勿沦滓。”
可见一斑。
后来高适正是通过宋州刺史的举荐才入仕的,正得其证。
宋州本地的大家族,结交宋州刺史,
想必不需要李白这个外来客来引荐。:)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位兄台史学基础扎实,很是严谨认真。
: 久仰久仰。
: 然而司马迁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原因,不仅他考据严谨,文笔优美,还有他的社会常识丰富,深悉人性。
: 高适的干谒科举,在和李白同游后顺利很多。
: 你觉得腰缠十万钱的李白和比自己穷,比自己小的人一起喝酒,会aa的话,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
FROM 223.72.37.*
三大礼赋获得出身,有散官衔,就等同于入仕了。
唐代三大入选途径:常选,制选,进献文章。
杜甫通过三大礼赋获取的资格和科考是平级的。
献赋是751年,获得出身应该是752年,兄写741年,想来是笔误了。
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应当是从八品下,也不是简单的看管之职,
应当还掌管一些缮造工程之类的,不过这个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 在 earthmous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三大礼赋也没有入仕,待制集贤院,这是进候补了,应该是西元
: 741年的事,候补了
: 四年755年被授了个河西县尉的九品他拒绝了,
: 然后给了一个留京名额: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正八品下、
: 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的官职。
--
FROM 223.72.37.*
领教领教。
若如此说,高适和李白的家财应该差不多。
李白说:“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高适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两个人都很有钱,也都很谦虚。:)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位朋友考据功夫了得。
: 学院气很浓,可能对人情世故,社会常识不甚少涉及。
: 说自己穷的人,往往不一定真穷,可能很有钱。
: 夸自己有钱的人,往往不一定有钱,更有可能是真的穷。
: 这个道理,现代人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吧。
: 李白率真洒脱,以著名的诗句作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千金散尽还复来”。
: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档次,更能体现其财富状况,而不是片言只语。
: 李白家是真的有钱,至少李白长期有钱过,娶的老婆也是名门之后,大户人家。“赐金放还”,也是于史有载的。
: 李白数度很有钱,这一点,也是没人能否认的。
: 就好像庄子,穷酸文人以己度人,想当然认为庄子很穷,但实际上庄子得到楚王还是宋王,一大笔酬金的。
--
FROM 223.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