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你吹李杜吹得过韩愈?像李白杜甫他们伟大,那韩愈伟大不伟大?韩愈为什么伟大?1954年陈寅恪先生发表的《论韩愈》可以看看,也是很有价值的。
说到“湮没无闻”,其实有很多的例子。首先,年代久远的,湮没无闻更会发生。比如顾颉刚说大禹是一条虫,恐怕是湮没无闻了。其次,年代近的,如果只是应景写作,湮没无闻也是正常的。没有湮没无闻的,自然有其价值所在。比如,马踏飞燕的雕像就得到郭沫若的推崇,成为有影响的标志。还有一个楼主没有提到的,就是鲁迅。鲁迅的作品里,比例最大的其实是翻译。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但是,就算是他最忠实的信徒,又读到过多少的翻译作品呢?这自然是湮没无闻了,很可惜。这件事,跟陈寅恪所说的“读书不肯为人忙”,大家可以比较比较,想一想。我觉得很有意思的。陈寅恪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撰写审查报告时说得明白:“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这段话体现了陈先生作为历史学者的功力,虽然发表在一九二几年,却能对照到百年后现在的世界,又怎么会湮没无闻呢?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常人在乎李太白杜子美,就可以了。
: 至于谁在乎这些三四流文科混混学阀,那的确无所谓。
--
FROM 117.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