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转载)
这你就纯粹不学无术的胡扯了。这句话出自于孟子,而非论语。原话讲得清清楚楚。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很明显,孟子的意思是孔子对于用像人的俑来陪葬,都极端厌恶,又怎么可能是赞成活人献祭呢?如果你说孟子对孔子原意理解的不对。那我要说了,这句话本来就只是孟子说的,很可能只是孟子假托孔子来表达他的观点而已。你说的这些自然是毫无根据的恶意揣测。
【 在 shangcy 的大作中提到: 】
: 孔子说:那些最早用陶俑代替活人献祭的人,他们没有后代吗?
: 孔子的本行是丧葬业的大祭司,家族传统,从小接受的教育,他认为还是人祭好。
: 除非具有反思能力的人,才能对从小接受的教育进行反思,像孔子这样的人很难进行反思。
--
FROM 106.39.13.*
假设这段话不是孟子编造,而是孔子讲的。最合理的推测还是杨伯峻说的,也就是说孔子对于殉葬制度的来历了解的不对,根据现代考古学,确实是先人殉,然后用人俑替代活人,从这点来说,俑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进步。但孔子他又不知道考古学的结论,他看到用人俑陪葬,认为是一开始用人俑,后来越来越极端,发展到用活人,所以孔子对于始作俑者非常痛恨。当然由于这是孟子说的话,实际上很大概率是孟子自己不懂殉葬的来历,所以说了这一段。
【 在 luoxiaod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孔子的意思,是既反对人殉,也反对俑殉?
:
--
FROM 114.255.230.*
常见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孔子对殉葬历史有误解,认为先俑后活人,用活人发源于用俑,所以对用俑的很痛恨。
另一种解释, 礼记讲:“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意思是陪葬用明器是合适的,而用实物就更接近于人殉了,如果再造俑陪葬,那就更接近于人殉了。所以孔子反对用俑。
孔子思想是什么,是很清楚的,只要不是故意哗众取宠或者故意抹黑使坏都不可能得出一个什么孔子支持人殉的结论。
【 在 jobject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历史上看殉葬史有三座高峰与一个低谷。
: 殷商,人殉的第一次高峰
: 西周,人殉衰落的低谷,俑殉开始萌芽
: ...................
--
FROM 114.255.230.*
又蹦出个反思怪。
【 在 gliet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就是中文最大的弱点
: 的确说了 也能看懂 但是也不知道确切的意思
:
: ...................
--
FROM 106.39.13.*
少看点自媒体野史,多看点正经书,对你没坏处
【 在 isaacov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以当代的仁去看孔子的仁
: 羌人就是后世说的两脚羊,孔子时代可能觉得羌人不被祭祀,是看不起羌人
--
FROM 106.39.13.*
连上下文都不看就瞎扯的人,我觉得智力肯定不正常。至于殉葬是先用陶俑还是先用活人,这个怎么认为和智商无关。
【 在 ZHMZFFL 的大作中提到: 】
: 但凡正常智力的人都不会认为殉葬是先用陶俑,后出现用活人
: 孔子是傻子吗
: 当然不是
: ...................
--
FROM 106.39.13.*
匹配不上当然不合理了,这还用考虑吗?
【 在 luoxiaogui 的大作中提到: 】
: 用假人来代替真人陪葬,难道不怕后人模仿吗?
: 这种翻译我觉得似乎是合理的,但是跟上下文有点匹配不上,
:
--
FROM 106.39.13.*
庸俗卑劣的解读。
【 在 ZHMZFFL 的大作中提到: 】
: 孔的意思像人就可以用吗,不可以,要原汁原味,不能假冒伪劣
:
--
FROM 106.39.13.*
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看出来孔子支持人殉。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故意哗众取宠,故意抹黑污蔑孔老夫子的人,比如特殊年代确实有人详细论证这个。第二种就是自己内心非常扭曲。这两种人才能看出这句话是孔子支持人殉的意思。当然,那种啥也不懂,随便看个自媒体就相信了的人只是没文化盲从而已,并没有自己观点。
【 在 ZHMZFFL 的大作中提到: 】
: 给孔子强行洗地的解读要不得
:
--
FROM 106.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