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请教下,儿童阅读的顺序怎么好?
要看你说的语文能力是广泛的语文能力还是考试的语文能力了
想提高广义的语文能力,就去看名著,这里不仅仅指文学名著,历史名著,社科名著都行,名著的最大特点,是作者的逻辑性都特别好
如果想加强考试的语文能力,看看萧红沈从文,学习下写作手法
【 在 yangshanee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朋友小高了
: 有一定的阅读兴趣,也有一定的识字量
: 各种推荐书目很多,各种目的的
: ...................
--
FROM 111.194.13.*
西游红楼,都不是给小孩子看的,不看也罢
水浒太暴力,其实也不太适合,不过文笔是很好的,三国估计男孩儿好点,女孩儿不感兴趣,
【 在 whatswr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高年级都忙着准备小升初点招,哪有时间看课外书。我家孩子现在偶尔看一下读着,书已经没时间读了。
: 而且,五六年级孩子,阅读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差异特别大。在儿童教育版,有家长说他们孩子已经可以看四大名著了。我孩子完全看不进去。我个人推荐难度低点的,李娟的书,例如我的阿勒泰,冬牧场。
:
: ...................
--
FROM 111.194.13.*
可以先看看一些学科史的书,比如医学史,科学史,航海史,哲学史之类的,对人类有个大概印象
这些书最大的一个好处是能建立唯物史观
然后,国内的,中华书局,有套黄皮的中华经典藏书,也可以挑着看看
钱穆的书也可以看看
国外的,商务出版社有套名著译丛,有历史类,哲学类,社科类,自己挑着读就好
【 在 yangshanee 的大作中提到: 】
: 目前考虑前者,没有考试压力
: 从孩子发展来看,这些名著涉猎顺序呢
:
--
FROM 114.254.56.*
尿片发展了啊,书又没啥发展,顶多就是纸书变电子书
【 在 beidajiant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过去和现在的区别,就是现在的孩子不用过去的尿片。
--
FROM 114.254.56.*
你说的这个道理,现在和过去有区别吗?
【 在 beidajiant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要认识到,好书就是好的老师,这个老师是隐性的老师,就是好的教练。
: 还有一个显性的教练,就是现在还活着的。
: 两个教练,借鉴前人的成果思维之上。所以,人性没有变,道,没有变,规律没有变。
: ...................
--
FROM 114.254.56.*
我大学毕业才开始看书的,大学四年甚至都没进过图书馆借书~~~
然而,现在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跑,每年读书大概80本左右~~~
有的时候不得不感叹命运很有趣
【 在 earthmouse 的大作中提到: 】
: 读书最忌有功利性,尤其小时候。广撒网高速阅读才是王道,
: 其实小孩子也跟海绵一样,错过了吸收知识的黄金时代,后
: 续就读不进去了。
: ...................
--
FROM 111.194.13.*
我把佛学,心理学,马克思,都打通了以后,发现只有唯物史观是对的
当然,唯心主义也不是完全不对,而是唯心与唯物是在不同的维度上
【 在 earthmouse 的大作中提到: 】
: 唯物史观就是对的吗?我觉得您说反了好像。
: 反正读就是了,具体的哲学观那都是后来的事了。
:
--
FROM 111.194.13.*
心理学讲原生家庭,讲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这是一条唯物链
佛学讲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也是唯物
佛学有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说法,胜义谛唯心,世俗谛唯物,二者并不矛盾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学和心理学怎么可能唯物
: :
--
FROM 111.194.13.*
改变一个人的固有印象,通过的是认知,你说的那个孩子对自己的印象,也是通过母亲的认知来代替了孩子的认知,而认知是基于现实的
而且,各种情绪的背后,都与生存有关
一个人漂亮,就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一个丑,获得的资源可能就会少,这些内容最终都引向一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及其资源获取的难度
再比如,涨工资了,人会变的高兴,因为觉得自己生活会变好,所有人都涨工资而且比自己高,那这个人很可能就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觉得在群体中“落后”了
佛学解脱是另一码事儿了,靠胜义谛解脱,但是还是要靠世俗谛生活,一个人脱离所有执著,但想活着还是要吃饭的,如果想传宗接代,就要娶妻生子,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句摆脱执著就能解决所有烦恼的
当然,最决绝的学佛人,直接不婚不育,那确实省却了很多烦恼的可能性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小孩长得漂亮,妈妈天天说他丑,结果真认为自己丑,一辈子自卑,哪怕长大发现自己真漂亮,还是自卑。这不是他妈的精神决定了他的性格么,并不是他的肉体决定的。而且通过心理治疗,这个人还能通过改变精神来改变感受,长相没变、环境没变,但认知和行为可以不同。
: 佛jiao目的是解tuo,当然以胜义谛为真理。从唯物,或者说从被六根六识迷惑到清醒的认识到万fa唯心造,就是解tuo的过程。
: 所以我认为心理学和佛学的世界观还是精神决定了人生经验,同样环境不同人感知是完全不同的,人要比物更起到决定作用。
: ...................
--
FROM 123.11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