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乞食》诗: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得祖荫之庇养尊处优,他在《與子儼等疏》中回忆道:“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成人后因不会做官而选择务农,老死家乡。身边至少七八个子女,好象还有小老婆,生活压力山大,且喝酒无度,但为何没有“贫穷难耐凄凉”僚倒穷死?窃以为有二个原因:
首先陶家是名门后裔,虽然“食尽鸟投林”子孙相互“以為路人”,族境非昔时可比,但在当地尚有影响。不做官,宁可务农是由于他脾气倔犟所为,并非贱人。
其次是陶渊明在当时已有诗名,并非下流,“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是个有名节高士,所以曾受到过由贵族名士组成的庐山慧远“白莲社”邀请聚会,有诗为证。从上面《乞食》一诗来看,如果陶渊明只是一介秾夫,主人岂肯与他“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后“遗赠”(金银)?现在残存的那些陶诗中有不少是与当地官*员名人交流之作。陶渊明如李白、杜甫或宋江的情形相同,不乏“遗赠”,所以不怕去官,躺平到六十二岁没有穷死。那天可能是酒喝光了才去“乞食”,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这是典型魏晋高风。
※ 修改:·chunzai 于 Sep 23 10:35:04 2025 修改本文·[FROM: 117.143.139.*]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mysmth.net·[FROM: 117.143.139.*]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9.*
FROM 117.1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