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辗转,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帮助下,维特根斯坦又回到了剑桥大学。回剑桥后,维特根斯坦急需一篇论文获取博士资格,唯有如此,才能拿到研究经费,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当时,他的博士论文是《逻辑哲学论》,考官是一群剑桥教授,其中也有罗素。当着众人的面,罗素向他问了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说完答案后,又一脸傲慢地说:“别在意,我知道你们永远不会懂的。”别人都以为维特根斯坦傲慢,殊不知他当时已经40岁了,为了获得博士学位,不得不当众被盘问,他内心的苦闷又有谁知道呢。
拿到了研究经费后,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安顿下来了,但他对这里的生活并不满意。二战爆发后,他离开剑桥,再次转行。这次更离谱,竟是去医院当医学助理技术员。
是金子总会发光。二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被剑桥聘为教授。晚年时,他在爱尔兰完成了最后一本书——《哲学研究》。62岁时,他被查出前列腺癌,不久病逝。去世前,他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人生。”
纵观维特根斯坦一生,真实而率性,生于富贵之家,却甘于清贫生活。他当过兵、做过乡村教师,当过花匠,去医院打过杂,最终成了哲学大师。这样的人生,堪称传奇!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得以出版。这本书后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后来,维特根斯坦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去当乡村老师。他的这个想法,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但他并不在意别人看法,他把所有财产都分给了同样富有的兄弟姐妹,一个人甘愿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
: 不久,维特根斯坦便如愿以偿当了小学老师。然而一到乡村他就傻眼了,这里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他根本无法适应乡村生活。农村人的野蛮无礼,让他大为吃惊。
: 维特根斯坦出身大富之家,从小家教严格,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别人要求更严。一次上课时,他体罚了几个学生,结果家长不干了,纷纷把他告上法庭。他被判无罪,却丢了饭碗。
: ...................
--
FROM 115.57.133.*